正在看的发展心理学有提到心智理论这个概念,督促我把三大驱动力二:心智解读这篇读书笔记写完。现在看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其相关性的确能体现出来。
曾经看过的简捷启发式那本书,虽然很厚,也没咋看懂,但还是很好地帮助了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推荐这么厚一本书,但启发式这个概念还是值得推广!
之二 心智解读 MindReading
以前一直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想什么,但实际心理学的目标还是行为:描述、解释、预测、影响行为,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部分,作者部分涉及了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这个概念,个人觉得不咋好理解,不过跳过去好像也不影响后面的阅读。
书里写的我没看明白,在网上看看,大概理解一下吧: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是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 Brentano 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世界上的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现象,一类是心理现象。
所谓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的心理活动(而且仅指心理活动)、感性活动、思维活动、判断、推理以及各种情感的活动,如爱和恨、喜悦、希望、恐惧等等。
所有这些心理现象所共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意向性!
布伦塔诺强调主体与对象的对立统一,从而坚持一切心理现象,一切主观意识活动都是有所指向的(对象),都是意向性的。简单说,很多心理活动是关于XXX的,意向性就是这里的“关于”。
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主要强调意识(心理现象、心理活动)与对象不可分离的关系。
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对比一下,是不是容易理解一点,笛卡尔认为,灵魂实体不依赖于物质世界和人的肉体而独立自在。
一头雾水吧 ... 但简单想,也就是因为这个意向性,因为心理活动有所指的对象,我们才能去窥视和理解他人。
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
什么是心智化 mentalizing?
书里解释的比较拗口,结合几个网站的资料,简单来说,心智化是认识自我和他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能力,并能认识到人的行为是内在动机的结果。这种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心智解读是人的标志性成就,将人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在理论讨论中被称为 “ 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 ”。
心理状态是看不见的,但人类可以推断这些看不见、仅存在于他人头脑中的东西。为什么人类需要看到这些隐藏在物理世界背后的“思想”?
好处是可以确保我们不会在一不留神间忽视了他人的真实心理,真实心理毕竟是隐藏的。如果我们不是天生就会注意到它们,那么很容易就会错过它们。
怎么推断呢?
最早认为,是人的一般抽象推理能力和“努力思考”的能力,是前额叶皮层使我们了解了别人的心理。
逻辑推理有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如果一系列条件都被假设为真,那就可以推断出一些必定为真的结论。就是“如果 - 那么” 推理,这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组成部分。
归纳推理:利用过去发生过的事实来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合理的归纳推理也无法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两种推理尽管存在差异,但从神经解剖学来看,相似之处更明显,都是侧前额叶皮层和外侧顶叶皮层(合称,外层额顶皮层)会表现的活跃。
大脑外侧额顶区的各个脑区都是通过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的过程来为人类的各种思考提供支持的;与逻辑推理和工作记忆都有关,进行逻辑推理必然需要我们在脑海里保有一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而这种思考正是在工作记忆的帮助下完成的。
而发现复杂关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属于流体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 也激活外侧额叶皮层。
所以,所有类型的思考和推理都集中到了同一个区域:外层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全能抽象推理系统,支持一般的推理活动,与工作记忆、流体智力、及非社会推理有关。
这就是,一般智能系统。
还有一种,社会智能系统,其实就是心智系统(=之前提到的默认网络),负责社会推理,主要是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顶联合区。
默认网络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社会化,即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从周围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心智化系统一直在对涌入大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工作,它能够将那些我们应该与他人分享的信息挑选出来。从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强化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连接。
虽然社会思考与非社会思考,在我们自己的感觉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大脑处理这种思维时运用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神经系统。
心智化系统如何工作的?
学龄前我们就开始发展理解他人信念和观点的能力,但直到成年之后,我们在运用这种能力时仍然显得不够高效。
主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心智化系统似乎都需要”很努力“才能有效工作,但人类总是不喜欢付出努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不使用心智化系统,有一条捷径 - 启发式方法 heuristics,这种方法简化了我们的决策过程。
启发式方法表现为精确度和努力程度之间的一种合理权衡(在付出努力不大的前提下,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精确度),进行社会思考时,启发式方法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效果都不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使用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启发式方法来代替需要付出辛苦努力的精确心智解读活动。可能,也正因为这个趋势,才有了我们后面要说的镜像系统。
--------------------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
心智化系统是大脑的冗余系统,第二个与理解他人内心想法有关的神经系统是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s ,不论是自己做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自己捡起一颗花生和看到别人捡起一颗花生,神经元做出了相同的反应。
镜像神经元是最早的社交媒介,但仅凭现在的研究不能断言在人类身上也存在镜像神经元。因此我们称人类大脑的这些脑区为“镜像系统” - 前额叶的运动前皮层、前顶内沟下顶叶小叶;与工作记忆同位于额叶外侧皮层区域,但地方不同。
对于人类来说,镜像系统在模仿中扮演重要角色,还负责理解他人的思想,对于心智解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某种给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可能的途径预测他人的意图:
第一个途径和心智理论有关,用“如果-那么”去合乎逻辑的推断他人的可能意图
第二个途径主要涉及想象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怎样做(模拟理论 simulation theory,但心理模拟的难度相当高)
通常,两种途径结论相同。
而加莱塞认为,我们能够直接从经验角度理解和把握他人思想的基本机制并不是概念性的推理,而是通过镜像机制对被观察的事件直接模拟。
看到某人“伸手拿”,你负责“伸手拿”的神经元也活跃起来,这就叫动作共鸣 Motor Resonance ;此时,你的大脑会模拟对方大脑活动的状态,因而你能自发地理解与其行为和活动有关的心理状态;而且不管我们是否试图理解他人,它都会自动运作。
但同时,学界也有反对的声音, 反方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也许并不是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反应,而是对脑海中的视觉表征做出反应。
Cecilia Heyes 认为,执行和观察“伸手拿”的动作时,神经元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过去的经验,而不是某种内在的镜像功能。
镜像神经实际上就是一些运动神经,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它已经变得“习惯于”在看到自己的动作时做出反应。到后来,这些运动神经元的条件反射习惯也扩展到了看到别人做同样动作时也做出反应。
镜像神经系统并不是专门为了让我们的心理状态与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相匹配而存在的。
但有经验表明,当看到他人的情绪表现时,我们做出的模仿反应实际上有助于我们即时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所以无论原理怎样,镜像神经系统都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动作意图,虽然只能理解低层次的动作意图。
当我们试图弄清楚他人的行为时,需要问三个问题:
1/ 怎么做 - 镜像神经系统被调动起来
2/ 做了什么 - 镜像系统对“发生了什么”的解码过程是一个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过程,在“认知负荷”时,心智化系统往往做的不好
2/ 为什么做 - 启动心智化系统
镜像系统本身不会产生高层级的心智解读,也不会援引某人的个性特点和动机去解释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只有在我们想知道这个人为什么做这件事时,心智化系统才是关键。
可以这么说,心智化系统,更感兴趣更高层次的意图。
从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镜像系统所完成的工作是心智解读的前提:看到一系列的动作(movements),把它们理解为一个连贯一致的行为(actions),在行为的基础上,对他的目的、意图、欲望等等的心理分析才开始。
镜像系统使我们活在“行为”世界中,辨别某人“做什么”的能力,是理解“为什么”的第一步。
在孩子语言能力未发育完全的过程中,镜像系统为大脑进行心智解读不断做着准备工作。把生活中的动作砍成碎片,融入心理元素后,对它们进行重组,然后心智化系统就能够工作了。
--------------------
知道了别人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最终指导行为才是目的;前一篇已经讨论过,人不是自私的动物。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
共情 empathy 的作用是让我们时刻做好帮助他人的准备,是一个“前端”的过程,它激发我们去帮助他人,而社会奖赏则是“后端”的结果。
至少有三种心理过程同时起作用,才会产生共情状态:
1/ 心智解读,可以是镜像系统,也可以是心智化系统
2/ 情感共鸣,affect matching 但有时也可能导致回避行为,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而不是帮助他人的移情动机
3/ 移情动机,empathic motivation 激发
当我们有了共情体验时,哪个脑区被激活?隔区!隔区直接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大脑心智化系统的总指挥)相连接,主要的作用是:
1/ 关注愉悦和奖赏
2/ 减轻对恐惧的敏感程度
3/ 对母亲般的看护行为至关重要
所以,隔区是在一种平稳机制,安抚哺乳动物的恐惧心理,比如在婴儿哭的时候,激发帮助别人的动机。
前一篇说过催产素的神奇作用,隔区也有类似的作用,隔区富含催产素受体,这种密度与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经历有关。如果从小和父母分离,隔区催产素的受体密度就比较低。
看出来了吗?共情是可以激活奖赏脑区的,使人愉悦的,同时安抚情绪,激发动机!
能够共情,就到了社会认知成就的顶峰了:镜像或(和)心智化系统根据不同情况去理解他人的经历,然后需要各种支持社会痛苦和社会愉悦的机制产生情感共鸣,去感受;同时隔区以积极的方式推动我们真正介入到周围人的生活中去。
--------------------
心智解读就到这儿了!
还有一个话题有点意思,关于自闭症的激烈世界假说,稍微提一下。
表面看,自闭症是对社交圈不敏感,但可能这种厌恶或回避只是他们碰到不知所措的事物或人时的一种应对机制。
自闭症儿童的杏仁核比正常儿童大,而杏仁核的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的情绪强度进行编码,并进行反应。
对人类来说,杏仁核似乎对他人的情绪表达这类社会信息的输入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做出反应。而应对环境中一些非常消极或非常积极的情绪线索时,总是倾向于优先指向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害怕、焦虑。
所以有比较大杏仁核的自闭症儿童,更容易焦虑不安,有更强的侦测、发现潜在威胁的能力;但他们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多次面对各种威胁后,会学会让自己冷静下来。所以,采取的行动就是逃避!
--------------------
好啦,最后请记住,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为了我们的行动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