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国第一土味恐怖秀

又一档童年节目悄悄离开。

太低调了。

别人大结局,盛大而煽情,勾起无限不舍与回忆。

它呢——

没官宣,没预警,更没有结案陈词。

Sir和你们一样,不甘心。

这个把我们从小“吓”到大的节目,就这么跑了?

不能。

《走近科学》

Sir特意没有用正式海报。

因为《走近科学》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就是一个主持人,一台老式液晶电视。

朴实无华,就连结局也一样。

2019年9月30日。

《走近科学》播出了一期《治理水花生》。

最后一句话是:

“一年过去了,原来饱受水花生侵害的实验田中,已经被大量的本地优势植物所替代。而橘园,也即将迎来丰收季……”

△ 《走近科学》最后一个镜头

与“丰收季”形成反差的是。

这,就是《走近科学》的大结局了。

消息从一个微博曝出,@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最早参与节目录制的成员之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张劲硕。

虽没有经过官方认证,但是9月30日后,的确没有再出现下一期。

如同所有离我们而去的央视节目,《走近科学》的告别没有仪式感。它只是认认真真播完最后一期,然后消失不见。

也好。

仪式感,本就该属于我们。

这个从1998年就进入央视黄金档的节目,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说,它是童年阴影;

有人说,它是成人启蒙;

也有人说,是它让自己打开了充满猎奇与禁忌的新世界……

好像节目结束了,我们依然搞不懂它。

别急。

下定义之前,今天先跟Sir回望一遍《走近科学》。

21年的播出史,前无古人。

《走近科学》,在2005-2007年期间,走上了中国电视界的猎奇顶峰。

每期似乎都要揭破一个惊天大秘密。

就看每集起的名字,绝对是标题党的先驱——

06.11.14.走近科学_金湖水怪之谜(上)

06.11.15.走近科学_金湖水怪之谜(下)

06.11.16.走近科学_解密夜视人

06.11.17.走近科学_壁画中的密码

06.11.18.走近科学_神仙水长寿汤

06.11.19.走近科学_神秘的九缸十八锅

06.11.20.走近科学_透明男孩

06.11.21.走近科学_“蛆”除伤痛

06.11.22.走近科学_肚子会说话吗?(上)

06.11.23.走近科学_肚子会说话吗?(下)

06.11.24.走近科学_麦秆淘金

06.11.26.走近科学_沥青惊魂

节目没开始,悬念已就位,期期都瞄准你对未知的恐惧。

有时候,一件悬案,还分好几天播送,搞得你天天守在电视机前,心里贼痒。

极端时,《走近科学》直击灵异。

发怒的鬼火、半夜鬼拉灯、鬼楼怪声、千年古刹的半夜脚步声……

不仅是选题。

它的手法,也极尽恐怖片,怎么刺激怎么来。

你一定记得——《行走的尸体》。

关于湘西赶尸匠。

光看开场就心惊肉跳。

节目组带我们回到了1950年,重述两个解放军追踪一个赶尸队伍的事件。

第一个镜头,一行人赶路的影像。

阴沉、浓烟、行色匆匆,个个戴着斗笠,看不见脸。

当你以为,恐怖气氛会慢慢烘托。

呵呵。

走着走着——

烟,越来越浓。背景音乐,越来越低沉。

会有什么东西?

当你看得入神……

画面右侧,突然闯进一个更黑的身影。

P.s.前方连串高能预警。

Sir重看时被这一幕惊到了——

现在的电视节目,谁能用出这样的镜头语言?

这些精巧的镜头设计,也让当时观众纷纷裹起棉被。

《走近科学》是拍恐怖片的老手。

你看这期,处处是大远景。

但又都有讲究——

如果是一棵树,通常瘦削干枯,传递死亡的气息;

如果是一间房,一定黑不溜秋,俯视显得极其阴森;

如果有水,必有倒影,必有烟气,灵异缥缈……

这一切,使镜头里的人愈加渺小,无论如何走不出这神秘的氛围。

借着色调、镜头及鬼魅的调度,节目成功传递出未知世界神秘莫测的意境。

再从中讲述“赶尸人”的故事,惊悚效果事半功倍。

故事里,正派的调查行动,也十分诡异。

隔着破纸,暗暗窥视,丝毫不光明正大。

对人的盘问,也是从黑暗里突然显现,如同鬼魅。

仔细看上面的动图。

他们手里拿着枪,一现身就对准熟睡的陌生人,怼着他的脑袋……

为什么以恐怖面貌示人,因为他们也身处恐怖之中。

这是1950年的湘西,刚刚解放,各种黑暗势力都在浑水摸鱼。即使是两名解放军在外探案,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发现没。

《走近科学》在猎奇这件事上,是认真的。

它的氛围营造,比我们想象中高明;

它的选题设计,结合了时代、政治、环境等各种元素。

童年阴影,名不虚传。

△ 揭秘时也不安分,常常插一帧骷髅来吓人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然而,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XXXX为何屡遭黑手?XXX为何频频失窃?XXXX,究竟是何人所为?XXXX,究竟是人是鬼?XXX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除了标题党,《走近科学》还盛产烂大街的“金句”。

妖魔鬼怪,皇帝神仙,农村奇闻。

太俗了。

跟科学根本不沾边嘛。

一档央视科普节目,为什么走上一条不归路?

这要从一位初入职场的央视员工说起。

《走近科学》开播于1998年,一开始是专注科学的“正经节目”。

甚至一期节目,同时请来6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共同探讨未来科学发展。

△ 《走近科学》前主持人张腾岳

高大上吧?纯科学吧?

收视率奇惨。

这样的思路一直持续到2003年,节目几近被淘汰,因为当时没人喜欢看絮絮叨叨的科学道理。

转型,是唯一出路。

2004年,一位名叫张国飞的央视员工,竞聘成为了《走近科学》的制片人。

他带来了全新的观点:

我们做的是电视节目,不是科学研究。

电视的功能是消遣、娱乐及传播信息,对于教育的功能,它远不如学校来得直接,因此,说教的形式是不可行的。

首先,狠抓节目的故事性

他曾经对一位记者介绍过自己对故事的崇拜——

说起了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

他认为,大卫的魔术之所以世界闻名,不光是因为技艺高超,而且因为,科波菲尔讲故事的能力一流。

有一次,表演空中飞人前,大卫·科波菲尔说了一句开场白:

“我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在天上飞。”

观众一下子被勾起共鸣:对啊,我小时候也想。

△ 大卫·科波菲尔

叙事,就是张国飞认定的法宝。

果然,在他改版之后,《走近科学》从几乎被淘汰的惨淡节目,一跃而成了收视王者。

不仅在播出时间,引起万家灯火齐聚电视机前的讨论。

后来,网络上还形成了特有的“走近科学文化”。

比如调侃的“走近科学体”。

简单教程:“打呼噜”不叫“打呼噜”,叫“深夜里的恐怖怪音”;“神经病”不叫“神经病”,叫“灵魂出窍”或“僵尸附体”。全文需大量使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这样的语句。

还有网络小说借鉴《走近科学》,把栏目作为故事背景,编起了自己的“同人故事”……

有多吸引?

Sir举个例子。

《古寺怪音》。

当年播出后,新浪科技新闻排行榜第一。

叙事、悬念、钩子,步步为营,喂你下套。

开场,就让你代入到一个故事主角:龙兴讲寺,一名做了17年的保安想辞职了。

因为他已经几次在半夜两点左右,听见寺里有脚步声。

这里,节目结合了闪回手法,以情境还原的形式为你引入他的恐惧。

△ 镜头也用了第一人称

借着情境,节目介绍了龙兴讲寺的内外地理,塑造出它的庞大和僻静,砌好了恐惧的背景。

接着,不浪费一秒。

第二位,第三位当事人立刻出场。

再叙述一遍“脚步声”的遭遇,增加了它的可信度。

注意这里的叙述:

他们把这个情况向馆长夏湘军作了汇报,可没想到夏馆长也跟他们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层层递进——

我听到过。

诶,你也听到过?

我们去跟领导说吧。啊?竟然连领导也听到过!

这时候你还想逃出故事,没门了。

下一步,节目才介绍故事的真正主角——

古寺里陈列的一具古尸。

邀请了馆长叙述男尸的状态:“我们把内棺一打开啊,那个男尸,就像真人睡着了一样。他的皮肤,颜色也是黄的;他身上的弹性跟真人一样;而四肢、手指头,还能够微微地摆动。”

谁也没说这脚步声与古尸之间,有什么关联。

但你此刻早已缩在沙发里紧攥着遥控器自动脑补了。

讨厌吧。

讨厌之余,厉害吧。

你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节目剧本的精妙。

从小小的人物心理起步,然后介绍故事背景,接着引入多方闪回,最后放出一记恐怖大招……

有节奏,有顺序,有起伏,有爆点。

从此,《走近科学》就像小人书,地摊文学般,靠着跌宕起伏的故事,狠狠抓住了老百姓们的眼球,在俗世站稳了脚跟。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好景不长。

观众,开始差评。媒体,开始不满。

2006年,被《人民网》刊文点名批评。

用词完全不留情面——

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把本来是公益性的科学栏目制作成猎奇的节目,是一件很令人没脸的事情。像一个小报或者地方的小电视台一样,完全以收视率为归依,斤斤计较,一点气度都没有,还不断为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沾沾自喜。这样的节目竟然有勇气自称“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吗?面对这样恶劣的电视生态,我们何时才能看到自己制作的“好看的科普节目”呢?

《走近科学》在编故事的路上越走越远,也离“科学”,越来越远。

科普,变成了陪衬故事的鸡肋。

比如《行走的尸体》这期,最后的解释,不是科学,而是民俗。

赶尸匠会将死者的手、足、头,卸下来,用稻草扎个很精致的稻草人,或者用当地的棕树皮把他裹上,就地处理,然后背在自己身上,整个儿用衣服套起来。

《古寺怪音》这期也请了木材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解答:

脚步声只是因为年久的木头在潮湿和干燥的天气之间发生的膨胀变化,引起的声音……很多人都听到了,只是因为潜意识的暗示。

但解释太过潦草,很难使人信服。

这也是节目当时最受人诟病的问题——

它太过于专注惊悚、悬念的营造,却对悬念的答案草草揭晓。

结果呢。

《走近科学》沦为沙雕怪谈。

“山村鬼屋”

多年无人居住的屋子总是发出亮光,人一靠近就会消失。后来发现,原来是玻璃上的反射光……

“半夜鬼拉灯”

新房里的灯总是会莫名其妙地亮起来,而且常在半夜,搞得人心惶惶。调查结果:灯开关坏了……

“鬼火”

普通民房短短5天内接连大大小小着火80余次,都说是遇上了鬼火,又是派人镇守,又是做实验的。真相:这家小女儿人为纵火。

“夜半鬼声”

村子半夜总是发出莫名其妙的鬼叫声,人人失眠,传起了野兽的秘闻。

你猜是什么野兽?

答:一个打呼噜很大声的胖子……

即便如此,张国飞依然不认输,直接反驳:

至于故弄玄虚的问题,我觉得首先是吸引人,对我们做电视节目来说,我希望第一,它能吸引人;第二,它能启发人;第三,能感染人。这是最理想的,但是前提无论是启发人还是感染人都以来一个前提就是吸引人,如果不吸引人的话,你就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也没人要听。

甚至,他坚持践行着自创的“选题权重”。

判断一个题材值不值得拍,他们曾有一套量化的标准。

总分是10,以4、3、2、1分别衡量要素:

4分,是“选题的显著性”,看故事能不能吸引人;

3分,是“故事的曲折性”;

2分,是“视觉呈现的可能性及冲击力”;

1分,是“能够进行科学诠释的权威性”。

你看。

“故事”被放在第一位,“科学”被放在最低。

离开节目的主持人张腾岳也依旧贯行着“接地气”的方针,去年还跑上《吐槽大会》自黑。

当然,节目最终还是敌不过舆论的压力。

2009年开始,节目回归科普,收视率又渐渐落低。

直到如今,节目停播。

似乎验证了制片人那句话:不吸引,就没人要听。

许多人说,《走近科学》的意义,在于它扫清了民间的愚昧与迷信。

的确。

但在Sir心中,它最大的意义在于——

把科学、技术、理智这些高高在上的理念,硬生拉进民间,拉入尘土里的勇气。

宇宙飞船的动力原理,是科学。

生活中的小技巧,也是科学。

破除了冠冕堂皇的精英意识,它让科学面前,众生平等。

类似的节目,并不会消失。

点开时下年轻人聚集的b站,“趣味科普人文”板块,拥有“科普”标签的视频,按播放量排序,得到如下前六位:

第一位的视频,是未来亿年的宇宙发展模拟;

第二位,是小学语文课本一共有多少假课文;

第三和第四位,都是对花粥抄袭事件的观点传播;

第五位,“为什么日本妹子的胸这么大”;第六位,5个一生一定要尝试一次的泳池。

如果要按严格的“科普”标准来界定,这前六的视频,只有第一位勉强算是。

而它们,都跟《走近科学》一样,以接地气的形式刺激着读者对未知的好奇和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Sir在文章开始时说:

它的播出史,也是你我的成长史。

——年轻时,我们会被新奇刺激,为数据狂热;

成熟后,我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再去主动汲取知识,拓宽视野。

《走近科学》的结束,不是终点。

节目,引导我们走“近”科学。

但只有我们自己,能真正走“进”科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55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02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24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4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5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5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78评论 1 30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8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65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49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67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0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4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到处都是月嫂、育婴师、早教师培训,哪家可靠?哪家放心? 苏州月嫂培训选择月之家,是你的放心选择---学习结束考核通...
    苏州月嫂服务阅读 160评论 0 0
  • 来到宁夏,马上就快四个年头了。四年算起来或多或少也有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了。可算起我与我母亲相聚的日子,每年只有二...
    蜗壳先生阅读 934评论 3 3
  • 一夜没睡踏实,快到天亮的时候是睡着了,梦见了我们高中同学聚会,大家都盛装打扮,好像只有我没有。梦到了很多以为忘记了...
    云中歌_2439阅读 440评论 0 0
  • 老实说平时对导图不感冒,虽然偶尔会画一个,但内心里是一直没喜欢过它的,甚至有点“呲它”。然而,这一次的重庆TTT却...
    桂霏是人才阅读 176评论 5 4
  • 最近着实没有写作的欲望,不过,如果有的话,也会缺少观众吧。 由于生理与心理商的双重打击导致许久不更,我表示道歉,不...
    爱读书的无为阅读 1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