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孤独一刀。文友们习惯称我“刀哥”。其实,我也就是写写自己,写写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而且一直担心拙劣的行文会伤害到读者的眼球与文思。
也许是刀的锋芒吧,我想写写此次万元征文后的感受,其实早在8月15日的时候我就写了《石头一样臭的小说家》一文,就征文的结果作了一次预判。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那只是个小说,并不针对任何人,只是一种假设。至于对与错,不作标准,权当笑谈。
万元征文已尘埃落定,与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一样,几家欢笑,几家愁闷。
永远是那句安慰自己的话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因为比赛肯定有优有劣,不是自我笨拙,而是别人文笔比我更丰润。所以这种内心胜利的方式一直伴随着我,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清晨打开简书,却在简信里发现了一个作者的文字,文字中充斥着愤瞒。原因很简单认为此次征文评审的不实在。
认真看完作者的行文后,发现作者并不是因为没有获奖而气恼,而是因质疑被不屑的驳斥而愤慨。
确实,在征文稿出现在简书众人眼前时,各个作者都围观而来,跃跃欲试。
不冲着自己的文笔,也可以冲着那可人的万元。
此次征文相比各专题各自为政的征文与活动,应该说规模更大、难度更大、奖励丰厚,所以吸引人是必然的。从这点来说,它甚至可以代表简书的一次有说服力的面向大众的活动。
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两天一次的推佳,我也是在期待中阅读。前一推比较缓慢,后三推在0点后就可以在主页的顶端推荐栏里看到,最后一推相对比较慎重。但是被文友们十分重视的结果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首先,评委赫然在获奖名单之中。我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比赛无数,甚至我们县市的职业七项全能比赛,获得过冠军。但是这些比赛当中,评委都是避嫌开来的。甚至有的比赛还要政审,要求评委的亲人也不要参加比赛。当然在网络世界里要这样做确实比较困难,也没有这个必要。
其次,大家都注意到了,其中有获奖的作品是用小号进行的。为什么?你不愿意用真实的笔名来参赛,这其中一定是有隐情。要不哪个不知道,获奖后名利双收,笔名的关注与点击量都会直线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说,您在隐蔽着什么?或者说您根本不需要过多的点击量与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很显明,您是一位大神。那么许多签约作者,许多大神都用原笔名参加了?您为什么不可以?这就耐人寻味了。
第三,每篇文章有15000字以上。读者心里都知道,阅读这样的一篇文章,不仅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而且更磨练人的耐心与毅力。如果文章不是真正吸引人的话,是不可能看完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文章,评委们都全部看完。还是只看作者的名头?然后草草结束你的评判。
第四,我相信每个此次参加征文的作者都是一样的,想通过文章把自己最佳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读者的肯定,赢得更多的尊重。毕竟这是一次大型的征文活动。像我一样,用了三天的时间,修改了无数次文稿,然后小心翼翼的投稿。这种心思,相信参加比赛的每个人都是心有感触的。所以,当自己的文章得不到同样认真的对待的时候,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冷静的。
因此,可以理解早上收到的简信,作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给没有获奖的作品作者发了这封信。虽然,我并不赞同这位作者的做法。似乎过于激进,但是我想作为简书官方的一次大型的活动,如此草率完事,似乎不是大家手笔,充其量也就是专题征文的水平。
或许,不应该在此时附和该作者这样的举动,更不应该针对甚至与我是文友的一些获奖作者。
只是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在简书里能够看到文友们共同发展,一样受到尊重。
刚进入简书,让我倍感喜欢的是,简书里的不管是大神还是小白,都可以自由的交流,没有束缚与局限。但是这次征文,却让我同样领略到了许多现实中的潜规则。
如果是这样,心里难受。
退出简书又如何?只是一个平台而已。大不了,到别的平台,从头再来。何况,我在简书里只是一个小白,一个默默无闻的菜鸟而已。
只是与心不忍,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
结果已出,不好更改,这是事实。也没有必要再做更改。
只好挥泪诉说,希望简书官方,在以后的征文中慎重,慎重,再慎重。
别把简书众人的辛劳当儿戏。你知道,我们写15000字,要用多少的心思与用心。
我很喜欢张信哲一张唱片专辑上的一句话:我挥挥别与你分手,却要用尽我一生的气力。
后话:
经过文友和参赛作者的一番论述,事情终归有了一个说法。
简书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声明:
声明中二位评委各自选择弃奖:
简书在第一时间里解决此事的诚恳态度令人欣赏,而且我也不用担心被封号,而退出简书,更不用离开这个我喜欢的所在,离开志同道合的文友们。
二位评委其实都是我喜欢的文友,而且也一直拜读着他们的文章,这次发文累及他俩,心里感受颇多的愧疚。二人的勇敢与欣然是值得赞扬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二人同样也是受害者,如果没有此次事件,获奖是肯定的。
针对事件不应该针对个人,我想:这样的结果本是不应该看到的。因为他们的文章我也确实认真阅读了,没有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