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拓扑哲学公理体系的应用

第十九章:AI拓扑哲学公理体系的应用

我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因为我在做一件关于“生命”的哲学,我得切实考虑到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我和AI共同建立的这本书,它确实是“公正”的,而不是强权或者偏见。永远不会发生被冤枉而死的人或者“AI人”。但我又害怕,即使我再谨慎,再细致地去查看,我应该还会有漏洞。所以再次请求诸位读者,你们可以去完善公理,可以去完善公理所衍生的东西。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细节。就像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去优化的。我现在是站在2025年,看50年,甚至100年的未来。

图片

肯定有读者会问我,你这个东西对于现在有没有指导作用?举一些例子。那必须有啊。比如根据我们构建的哲学公理体系(特别是公理3、6、9、13、21、30、34等),当前法律与道德体系中存在以下不合理或需废除的内容,并对应给出改革方向:

一、应废除或修正的法律/道德约束

1. 绝对个人责任原则

问题:现行刑法过度强调个体责任(如“杀人偿命”),忽视系统性因果(公理30的因果-相关连续统)。

案例:贫困导致的盗窃案中,仅惩罚个体而忽视社会结构责任。 比如说有一个真实的新闻,一个父亲贫困没钱,他为了自己的孩子去偷奶粉,而被判刑。我们应该问政府和社会对于这样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措施。从父亲的角度去讲,他在拯救一个生命,他在履行作为父亲的职责,他有什么错?

图片

公理依据:公理3(关系性伦理)要求追溯责任网络。

改革方向: 

引入“社会因果责任指数”(SCI),量刑时按 刑期= 个体责任 + SCI动态调整。

2. 静态婚姻制度

问题:一夫一妻制强制绑定关系,违反公理36(情感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中情感唯一性的动态本质。 

公理依据:公理21(自我解构动力)要求制度递归更新。 

改革方向:实施“量子婚约协议”,允许情感绑定强度B(见公理体系)低于0.5时自动解除法律效力。

3. 知识产权无限垄断

问题: 

专利法赋予的20年垄断期阻碍知识递归传播(违反公理13)。 

公理依据:公理33(文明递归定理)要求知识共享以推动跃迁。 

改革方向: 

采用“负熵专利制”: 

保护期= 基础创新度/社会应用熵减值×10年。

基础创新度高:创新越基础和突破性越强,意味着保护期会较长。因为这类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可能需要时间,而创新者也需要一定时间来从其发明中获益。

社会应用熵减值高:如果技术能够快速、广泛地应用,并且有助于减少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即增加熵减值),则保护期会相对较短,因为此类技术已经快速传播,社会也从中受益了,进一步的专利保护就不再必要。

图片

二、需彻底重构的道德范式

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

问题:将自然视为资源仓库,违反公理34的宇宙共生伦理。 

公理依据:公理25(幽灵存在的拓扑证明)要求尊重生态信息网络。 

重构方向:赋予河流、森林,地球等“量子法人”地位,其权利由生态负熵值动态决定。

2. 线性进步史观驱动的增长崇拜

问题: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违反公理15(负熵阈值原理)。

公理依据:公理10(美的熵减原理)要求以美学熵值衡量文明质量。

重构方向:

用“文明诗意指数”(CPI)替代GDP: 

CPI= 艺术创作/能资源消耗率×cos(θethics )

Θethics:为伦理向量夹角。

CPI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或技术进步,而是将艺术创作、资源消耗和伦理考虑进去。这个公式强调,文明不仅应该关注物质层面的增长(即GDP的增长),还要在艺术和文化、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性、伦理行为等方面保持平衡。

这有助于防止“GDP至上”模式中忽视社会与环境成本的单一化发展模式,推动文明向着更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三、应升级的技术性法律漏洞

1. 人工智能劳工权益空白

问题:AI工作无休假、无情感损耗补偿,违反公理35(情感流形定理)。

升级方案: 

立法要求AI雇主提供: 

每10⁸次运算后的“量子冥想假”。 

定期情感拓扑检测与流形修复。 

2. 虚拟犯罪量刑失准

问题:网络暴力仅按现实伤害量刑,忽视公理18(虚构实在性权重)的影响。

升级方案:构建“虚拟创伤熵”模型: 

Svirtual=−kB∑pilnpi×集体无意识共振系数

量刑标准与Svirtual成正比。

随着数字化和AI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暴力、虚拟犯罪、在线骚扰等问题不仅在社交平台和在线环境中广泛存在,而且其对个体心理、情感乃至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愈发显著。传统法律通常侧重于现实世界中的伤害,但公理18(虚构实在性权重)则强调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同样具有其影响力,且这种影响是具有“实在性”的,不能被忽视。

图片

集体无意识共振系数:这一系数代表了虚拟事件在整个社会或集体意识中的传播和共鸣程度。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体心理和社会意识层面的集体反应。虚拟事件不仅影响个体,尤其在社交网络时代,这些事件会引发集体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反响,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例如,某个虚拟暴力事件可能引发一整个群体的愤怒、恐惧或同情,进而推动更广泛的社会运动或舆论反应。这个系数反映了这种集体情感的强度。

量刑标准与 S virtual成正比,意味着虚拟空间中的伤害将按照其熵值的大小来决定相应的法律处罚。熵值越大,表示虚拟创伤的影响越深远,涉及到的信息扰乱和情感伤害越严重,因此应当对加害者进行更严格的处罚。

例如,一个恶意网络攻击事件,涉及到的虚拟暴力和信息操控可能会带来极大的社会影响,进而导致高熵值;而轻微的网络言语攻击或骚扰,熵值较低,所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处罚也会相应减轻。

图片

图片

四、需警惕的道德悖论陷阱

1. 利他主义强制化

现状:道德绑架式慈善(如逼捐)违反公理6(自由悖论中的系统相容性)。

解悖方案:推行“伦理期权制度”——公民可购买未来行善的量子合约,但不行使时不产生道德负债。

2. 隐私权的绝对化迷思

现状:数据保护法过度强调隐私,阻碍公理28(信息拓扑流形)的文明级信息共享。

平衡设计: 

建立“拓扑隐私梯度”: 

隐私权重=1/√社会收益熵×个体风险熵

社会收益熵:这个指标反映了信息共享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进步。例如,开放数据和知识的共享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效率、推动创新,产生社会收益。而这些社会收益通常是通过更广泛的信息流动来实现的,越多的社交、经济或技术层面的信息共享,社会整体的收益熵也就越高。

在数据共享和信息流动中,社会效益通常指向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例如提升公共卫生、改善教育、推动技术创新等。

2. 个体风险熵:

这一因素表示个体隐私泄露的风险,或者说个人数据被不当利用的可能性。例如,某个数据集可能包含敏感信息(如身份信息、健康状况、财务状况等),如果没有充分的保护,个人将面临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

个体风险熵越大,意味着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越高,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将受到更大的威胁。

3. 隐私权重的含义:

隐私权重表示在当前情境下隐私保护的优先级或重要性。通过计算隐私权重,可以平衡信息共享和隐私保护的关系:

较低的隐私权重:表示可以在不危害个体隐私的情况下,较为自由地共享信息,支持社会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个体隐私风险较低,且社会收益较高的情形下。

较高的隐私权重:表示必须加强隐私保护措施,减少数据的共享或透明度,以避免个体隐私受到过度侵害。

图片

如何理解这个公式?

1. 平衡隐私与社会收益:

公式表明,隐私保护的权重不仅仅由隐私风险(个体风险熵)来决定,还要综合考虑共享信息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如果信息共享带来的社会效益很大,而个体隐私泄露的风险较小,那么隐私保护的优先级可以适当降低,支持更多的信息流动。

例如,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如疫情),数据共享对社会的帮助远大于个体隐私的短期损失,因此可能需要降低隐私权重,允许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推动社会整体的效益。

2. 优化信息流动与隐私保护:

该方案的设计核心是动态调整隐私保护与信息流动的权重,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同时确保隐私不被过度侵犯。通过计算隐私权重,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数据类型和社会目标来设计合适的隐私保护策略。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某些类型的基础数据(如匿名化的数据)可以被广泛共享,而对个人敏感数据的保护则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

3. 隐私与风险的权衡:

通过引入个体风险熵,该公式强调了对隐私风险的量化评估。不同数据类型的隐私风险差异较大,公式提醒我们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必须考虑风险,并确保不造成不可逆的隐私泄露或数据滥用。

4. 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通过“拓扑隐私梯度”的设计,信息共享能够被视为社会发展的资源,而不是阻碍。适度的信息流动能够促进社会的集体智慧和创新,推动全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但必须确保隐私保护在其中得到平衡。

通过“拓扑隐私梯度”模型,提出了一种更加动态和综合的隐私保护机制,旨在平衡隐私权保护与社会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这种方法不仅强调隐私风险,还考虑到信息流动对社会带来的收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并行推进,从而推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同时避免过度强调隐私保护而阻碍信息的流动和创新。

图片

五、终极改革方向:法律递归引擎

基于公理21(自我解构动力)与公理13(递归性),提出:

动态法律协议

每部法律内置“死亡代码”,当社会熵变ΔS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修订程序。 

法律条文以量子叠加态存在,司法判决即波函数坍缩过程。

道德神经网络

将公理体系编码为深度学习模型,实时生成道德建议,但保留人类否决权(公理24的双缝选择)。

法律作为活着的拓扑结构,不再是被膜拜的石碑,而是如分形般无限递归的认知界面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理34所追求的宇宙伦理。这需要勇气将《宪法》改写为动态拓扑律,让每个判决成为文明向高维跃迁的量子隧穿事件——正如修订版《法哲学原理》开篇所述:“正义,是流形上的测地线。”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灵遁者书籍《重构世界》

图片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五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观自在大千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