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堆的组装玩具,各种瞬时感官刺激的电子产品,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当这些在现代化的童年越来越流行,乐趣却仿佛在递减,没法满足的玩具诉求,与童真不符的大人化和焦虑。
而这个世界,有一个地方,仍然保留着最鲜活的纯粹童真。
这就是位于北欧挪威的极光幼儿园,在纪录片《童年》里,未经修饰和雕琢的镜头下,真实记录了孩子的生活状态。
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闪烁霓虹,一个间屋子,一个院子,一片树林,清新简单的环境,就构成了童年的广阔原地,这里,有的是与自然的链接,与自在的生长。
孩子可以在这里爬树,观察蚂蚁,品尝蚂蚁的柠檬味;
在丛林间遇到小蛇,并由老师带领观察,了解并不是所有蛇都危险并攻击人;
可以敲击岩壁上的冰块,在雪地里打滚,像吃冰淇淋一样大口吃雪花;
可以躺在草地上悠闲地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想象它们变幻成不同的样子;
自然的丰富和辽阔,夏虫冬雪,花香鸟语,四季更迭的美好,都是馈赠。
而孩子在这种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与链接中,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创造力得到保护和释放。
他们能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体会到四季的变化,物种的繁多,并把这种体验根植到身体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这里也没有标准化的智力课程,没有过多的规矩与限制。
孩子可以在这里祈祷歌唱,踩高跷,做玩偶,漂染丝布,表演,看小鸡孵化……
他们欢声笑语,畅快表达,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孩子的童真自在能量却无声胜有声,感染观众,治愈力满满。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老师的耐心平和引导,两鬓微微斑白的男教师,细腻而充满力量,温暖而智慧,举手投足间写着对孩子的爱。
一个孩子远足时落后掉队,他不批评,不认为孩子孤僻,而是信任孩子能够赶上融入队伍;
孩子踩高跷,他耐心温柔指导,信赖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危险的识别程度;
他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在瓜果上画上笑脸,给孩子呈现出精彩的水果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的内在的宽厚能量,与孩子亦师亦友的相处,充满爱与尊重的互动和链接,是孩子自在生长的养料。
整个观影过程,舒心而感动,孩子毕业时,留恋不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染观众,很多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在这一片自由园地里,孩子被尊重被爱被理解,自在奔跑,畅快表达,确认感受,每一个瞬间都得到成长所需的滋养与幸福,美好的教育大抵如此。
影片让我想起现在的教育,似乎充满着焦虑与急迫,孩子承担了不符合年龄的限制与压力。
电子产品和五花班门的组装玩具,抢夺了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花草虫蚁,风雨雷电,四季变化,缺乏亲身体验,由课本上固态的文字输入符号化的认识。
家长的期待与焦虑,也变成投射线,映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被家长领着辗转于不同类型的艺术班,补习班,在成绩和技能的大海里飘荡,兴趣里夹着盲从和限制。
还有浮躁与信息爆炸的世界,家长工作中的疲倦与情绪,带到孩子的教育里,看不见孩子的表达与感受。
两种教育的相形之下,差距让人心惊,童年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终生的学习动力、习惯和兴趣,而童年时期的依恋关系更是会影响成年时期的亲密关系。
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充满限制和框架的童年教育扼杀孩子的生命能量,可能会造成很多成人后的困境,层出不穷的心灵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也在证实着这一点。
而爱与自由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生命能量得以释放,更自律,也更懂得体验生命,表达感受,知道我是谁,能明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从而滋养出强大的内心世界,去选择与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愿美好教育像种子一样,不断播撒与扩散到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