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怎么一眨眼就23+了呢?因为现在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便时常从所带的学生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模样,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
那该是从1999年开始算起了,我大概是从五岁的时候开始上小学的,学前班,上了一年,接下来便是按部就班的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直到如今的毕业一年多。17年弹指一挥间,即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孩子成长为了现在的所谓“成年人”,其实我还不是很认同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这个事实,在我心里,自己确实心智上成熟了很多,但还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社会成人,就像有一篇文章所说,“在现代社会,满18岁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满25岁或许才是”。我挺赞同这个观点。
回头想想,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对自己最不离不弃的感受,大概就是孤独吧,辛晓琪的那句“每当我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走的好孤独”,真的引起太多共鸣。还有小时候特别听不得一首歌,便是《我是小小鸟》,“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不高”,每次听到鼻子都会酸。自己基本是一路高冷上来的,怎么说呢,也许不能说是高冷吧,应该是不太合群吧,从小便对朋友的定义和门槛设置的很高,把熟人和朋友分得很清,找不到真正和自己心意相投的人,又不是那种愿意去迎合的人,自然孤独。
或许是个人性格,又或许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原因,总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因素,我一度觉得自己大概是有点孤僻,但又像《还珠格格》里面紫薇描述晴儿的那句话,“外表冷若冰霜,内心火热奔腾”,那便是我吧,内心风起云涌,外表却平静如水,不动声色。又不是很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话说,便是从心底里不相信任何人,也并不指望任何人。突然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鼻子一酸,这不就也是我吗,这么多年来都在努力寻找一个说的着、一起相处、知我懂我的人,当然还没有找到。
小学的时候,“三好学生”的评选,是要经过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的,我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自然每次都能上榜,只是可能确实是不是很合群吧,每次看到,每个上榜的人的票数用正字表示出来,而我总是不咸不淡的,为数不多的票数,我便很难过,感慨自己人缘不好,感叹自己不如别人,那种失落的心情,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其实说起来还好,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毕竟还是碰到了一些朋友的,包括同学和老师,还有一路走来对我好,给予过我温暖的人,这些情,我刻骨铭心。正因为深深的孤独之感,这些便越发显得珍贵,值得铭记。
说说小时候的梦想吧,小时候的梦想很大很大,什么“我想当科学家”之类的话,不绝于耳,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切实际;而现在的梦想却很小很小,当然也很实际,或叫理想也可,那就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就像现在的辅导学生,获得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比如:赚一些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也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理想了。
回想这23年,真的好像梦一场,但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梦,到底是人生如梦,还是梦如人生呢,我说不好。回忆太多,但就像一位同学对我说的一句话:“回忆,不应模糊了眼前,毕竟,我们正年轻。”是这样的,23岁真的正年轻,不过才是人生的四分之一,也是刚踏入社会。剩下的人生,还有工作、婚姻、家庭等等问题等着我呢。奋斗吧,23岁!
等到下一次开口感慨,大概便是:怎么一眨眼就33+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