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闻喧享静”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秦风《欲望风景系列》布面丙烯
“美”是很主观的感受,可以是一种感知,从我们的视、听、触、味、嗅,感觉系统得到。“美”也是一种态度和方式,一日三餐的食物之美,个性与舒适的穿衣之美,爱与关系的居住之美,行走经历的出行之美。对于孩子,透过生活日常,感觉系统去感知美,锻炼美(审美),判断美(鉴赏)从而提升“品位”。
刘广云的作品《时光》
“美感”是需要慢慢积累和沉淀的。如同“喝茶”和“品茶”,前一个强调功效,后一个在品味的过程,缓慢的,细细的......雨前龙井的采摘、茶农的情感与辛勤,炒茶时的温度,这些情境都蕴含在小小的叶片中,随着80度的温水渐渐展开,散发出甘甜,那静待花开的心境。(好吧,有人会说咋这么矫情呢!是啊,我这有点年纪后,怎么越来越喜欢这矫情劲儿呢,从前可真没这样,都归功于养孩子啊,把我这心性都改变了。)
管策《蚕食者的世界》及《不速之客》
我家小子很喜欢这系列的作品,这种微距真实且细腻的刻画,一下子将我们吸引并带入画面,色调的运用也传达出了直白和残酷的意境。
小子看完就开始讲故事,延展出蜘蛛捕食,周围环境,情节的发展等。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从画面感带出想象力。
一副巨大画作(冰逸《地心之旅》)“倾盆而下”,在仰观俯察中遥想过去和未来时,突然有种自己何其渺小的感觉。一边看着这小小的人儿,不由得心理泛起担忧,在这个充满未知且多变的世界里,静水之下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让人思绪猛然。该如何让孩子懂得“静水深流,闻喧享静”的深意和智慧啊......
陈督兮的绢本水墨《持颐》,描绘的水在探索和延续古人对于水与身体之间的契合。
绘画来自对水的节奏与速度变化的体察(体验和观察力),能体会到绘画过程中运笔的节律。各种形态水流变化的内在根源,使得笔墨与水流流动达到“神妙万物”的境地。(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通过艺术回馈于生活)
吴高钟《悬河PPP》这幅画近看发现上面还有黑色的毛发,小子说看起来好像鼻孔,哈哈哈(由此可以启发孩子绘画材料的运用可以多样性,不只局限于颜料)。
《造化》系列作品是胡项城在七十年代末旅居西藏二年间的"苍茫"的印记。从飞速运转的城市至原生态山山水水的自然,从眼前花花世界至内心的沉思,往往返返成了人生常态。
九十年代初艺术家又旅居非州三年,观察了无数图像世界,最终印象深刻的是,殖民者划定的非州各国笔直的界线与动物的排泄物。这个星球自有生命到来占有欲望,控制的界线步步升级······如今人类能力环球独大,似乎真可做到"弹指沧桑枯荣,刹那遮天蔽地"但我们真能做到夺天地之造化吗?未知也。
带孩子看艺术展、设计展或是博物馆,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交流,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文化,产生思考与认知的关联并得到扩展。艺术和设计思维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价值在于所产生的关联,在于被触动被启发的过程。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和鉴赏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便是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