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在当前的传统国学和经典教育中,即使是做老师的也读不懂像《周易》、《德道经》等深奥的传统经典,那么在老师都读不懂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去诵读这些经典有意义吗?
“《周易》大人都读不懂,为什么让孩子诵读?”
“《老子》大人都读不懂,为什么让孩子诵读?”
以上问题,是我们常常遇到的疑惑之声。
这一类问题的提出,属于“下里巴人”式的置疑,有这类疑问的人,最常见的对象必定是孩子的家长、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对传统根文化极其陌生的人。在某种场合下,“理论是婆娘,越说话越长”。
其实,人类需要先弄懂以后才去干的事情,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
例一:如果自己生了病,是否必要先弄懂医生开的药然后才敢服用?还是直接相信医生,当下及时施治服用?为什么大人自己不用先当药剂师练好手弄懂药性,而却敢让不懂药性的孩子直接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其实这个药,自己都还没弄懂,就给孩子吃,相对自己不懂经典而让孩子读,更有危险性,但是我们却真正去做了。药吃了,会有副作用不说,还有可能伤及生命,但是经典,不懂,我们读了,却会慢慢地懂了。)
例二: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饭,做家长的是否懂得大米是如何生长而成的?如果大人都不懂其生长加工全过程,为什么自己却敢张嘴吃米饭?为什么还敢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也吃呢?是不是大人都要先当农民以后,自己才敢吃米饭?才敢让孩子也吃?为什么大人不用先当农民耕种,却能食用五谷?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并不需要先弄懂再去实践的东西?
例三:大人都读得懂英文吗?都读得懂德文吗?大人在世上活了几十岁,自己都不懂外文,但是为什么却要花血本,让孩子到处找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英文、学外文?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学习连大人自己都没有学懂的东西呢?
按照这种提问的“逻辑性”,是不是也应当先让家长、大人自己学好了英文以后,才可以再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去学习外文呢?做父母的都不懂外文,为什么却胆敢迫切地让孩子学习外文。
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
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圣贤们通过自己的大智大慧创造的一种“外文”,更是天文、地理、人文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大人不懂经典,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自己学习!国家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使大人们面对“经典”,普遍就像面对外文一样,这是民族文化之殇,是教育的缺失,使大人们丧失了一次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机遇。大人们都读不懂经典,并不是自豪的“资本”,而只是一种可怜的悲哀,是成年人们的悲剧!请不要再一次让“读不懂”又成为孩子们的伤痛和民族的痼疾。
大人读不懂外文,只好看着孩子们读懂它而出国发展,自己跟着孩子到国外时,却像木偶一般,失落万分。难道我们还要让自己在本国文化的土壤里、在经典的学习上,也像这种学习外文的情况一样,再度重演一番吗?
大人们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不给机会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去诵读?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就不给机会孩子们去主动掌握智慧文章而获得智慧呢?做父母的,不是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光宗耀祖吗?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不懂,就不让孩子们去读懂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我才要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跟着孩子一起读懂它。我们的教育时机是父母掌握的,父母没有机会给我们学习经典,那现在我们自己遇到了,还要再错过吗?
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经典是人间绝学,只要诵读它们,并且长期坚持不求甚解的“素读”,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就会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古人有一句口头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来也会吟。”想一想,教孩子读诗的大人们,又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唐诗的?有几个大人敢自称是弄懂了唐诗的诗人?诵读精美的诗词,都能使人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大量“文学细胞”,提高作文和诗文的水平,那么比诗词歌赋更深邃的经典,岂不是只要熟读、精读、恒读,就能更加有益于心身的健康成长?就能更加有益于构建道德心灵、益智而开慧呢?
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教孩子学外文的老师,有几个是翻译家般地懂外文?孩子们在读外文时,又有几人是先弄懂了语法和变格之类才学会的呢?外文单词,不都全是死记硬背而掌握,然后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而应用的吗?
请问:对七岁以前的孩子教习外文时,是先教语法吗?老师讲语法结构时,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老师自己面对外国人时,真的能做到无障碍性地交流吗?
所以,我们要坚信:“经典诵读千百遍,其中真义自然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外文单词是背熟的,而不是看熟的。开口诵读,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开经典学习路上的一个误区!
好,感恩家人们的陪伴!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