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铿锵院士”林俊德:核盾无声 初心永恒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方阵中,“东风-61”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等大国重器威严列阵,这些穿越时空的国之利刃,与50年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遥相呼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刻下了“科技强军”的鲜明注脚。当新型装备的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西部大漠深处,有一位身着工装、戴着草帽的老人,用一生心血浇筑起共和国的核盾基石。

       黄沙百战穿金甲:45次核爆征程的坚守。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巨响让世界震撼,年仅26岁的林俊德,带着刚组建的科研小组,在爆炸中心10公里处布设测量仪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防护面罩,没有自动化设备,他和同事们仅凭简陋的万用表和示波器,在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中捕捉数据。罗布泊的风沙曾三次掩埋他的帐篷,却从未模糊他的科研图纸,此后的45次核试验,他始终坚守在最前沿,从第一次核试验的“0”到氢弹试验的突破,从地下核试验到新型核武器研发,每一次蘑菇云升起的背后,都有他伏案测算的身影。在大漠戈壁的风沙中,林俊德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设计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提供了关键数据;他主持研发的爆炸力学测量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这些看似冰冷的仪器,凝结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更承载着强国强军的使命担当。正如他常说的:“我们多吃一份苦,国家就少一份险。”

       春蚕到死丝方尽:生命倒计时的科研冲刺。2012年5月,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生命只剩下3到6个月。面对死神的逼近,他没有选择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而是要求返回实验室。在医院的病房里,他插着引流管、胃管、尿管,身上连着十多根监测线,却坚持让家人把办公桌搬到床边,电脑屏幕上,是他正在整理的科研资料;病床旁边,堆放着待处理的实验数据。生命的最后10小时,他9次请求下床工作。护士们含着泪劝阻,他却固执地说:“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在氧气面罩下,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但手指仍在键盘上艰难地敲击,当最后一个数据保存完成,他用颤抖的手写下“我好了”三个字,便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三个字,是一位科学家对事业的最后交代,更是对祖国的无声誓言。

       化作春泥更护花:精神传承的时代回响。林俊德院士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火种却在神州大地熊熊燃烧。在他的家乡永春县,梅峰书院的“开学第一课”上,师生们重温他“精毅诚朴”的校训故事;在他工作过的科研院所,年轻的科研人员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大漠深处攻关克难;在国防教育课堂上,他的事迹被无数次讲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国防事业。这种精神传承,体现在科研一线的日夜坚守中,也体现在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里。正如他生前所言:“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事业是无限的。”在科技强军的征程上,无数像林俊德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正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胸怀,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林俊德院士的故事,是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真实写照。从“九三”大阅兵的新型装备到林俊德院士的科研征程,从大漠深处的核试验场到新时代的国防建设,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家国情怀。让我们以林俊德院士为榜样,在各自岗位上发扬“马兰精神”:像他那样对待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像他那样对待事业,以不计得失的胸怀扛起责任;像他那样对待生命,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书写人生,让先辈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新的光芒。(杨福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