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义即使用”
2,“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
3,“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孤立的词中,才能找到词 的意义”
4,“词只有在命题中才真正有意义”
5,“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名称才有意义”
针对“以上”“以下”这俩词,是无论如何也分析不出来什么的。把它们放到语句中去。
那么,我也提供下小结,不会很准确,只是个思路:
1,一个语句只向接受者提供信息。发出的语句本身,不需要接受者参与行动的,便不涉及所谓的“本数”。即只是参照的功能。例如: 我估计,敌人有300人以上。——不需要我方战友听了这个语句后参与到300这个数字所涉及的敌人的行动中去。
2,一个语句向接受者提供信息且事实上需要“本数”接受者参与的,包括。即不止要提供参照的信息,还要所提供参照的“本数”接受者参与。例如,连级以上干部参加。——不光是提供“连级”这个参照,也需要“连级”参与到行动(“参加”),不然,语句中提你这个“连级”有何用?
两位坛友在讨论时,恰恰都在遵循着☞“使用论”。——都是把语词放到使用中去,然后再观察。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整本书的主要探讨方向就是这个。弗雷格《算数的基础》也有一些语句涉及此问题。不把语词放到具体的语句中去,瞪着眼看着词,没用处,即便就算瞪着眼看着这俩词,脑子里照样是在把词放到了语句的经验中去了。不用争了。包括扩大倍数的问题,都是无效又费力地不参考前人的重来。可是,人家比咱想的要多的多的多。在现实里各自用自己倾向的主张说话,比方说,一会要去买菜。看看卖菜的针对你的“指令”语句怎么操作合乎自己的意图,不就得了?
————对于真假对错来说,尚有一个先在它们的问题☞使用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