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从重庆坐动车回南昌,一路上翻山越岭穿各种隧道,“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被重庆湿润的气候滋润了一个多月回到了原本干燥的南昌竟然迎来了回潮时刻。闷热的空气压抑着行走的人们,到处湿漉漉的。地面脚印一个个踩得泥泞了,瓷砖墙面也渗出了大大小小的水珠。学校宿舍推门进去就一股霉味儿扑面而来。随意打扫了一下,第二天就匆匆奔赴家乡。
拎着行李箱从堂姐那儿借来崭新的“电驴”想着一路“飙车”回乡。未曾想最后的结局是自己狼狈地推着一个没电了的“电驴”默默行走了将近半个多小时才到的家。许是一路走得慢了,看着路边的景色更细致了,想得也就颇多了。于是累成熊样的我躺在床上开始回想小村这20多年来的变化。
小村的东西,印象深的就是那么一些……
村前的池塘
小村前边儿有一池塘,多年前,那里算是最热闹的地方。春天,池塘四周有绿柳环绕,低垂的柳条缝中不时传来女人们浣洗衣物的声音,男人们背着农药箱在那阔声谈论着最近村里的一些政策,时不时夹杂着女人们八卦东家长西家短的尖嗓门儿。 我喜欢那时候的柳条,微风一扬,看它们起舞的模样。夏天来了,那是池塘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天气原因,男人们女人们农活的时间提早了。这个小池便是他们开始一天劳作的地方。而到了傍晚,却成了一些好动的小伙伴们的天地。一个个拿着自制的鱼钩,带着不知从哪块儿石砖底下翻出的蚯蚓,来小池垂钓。那场景颇好玩。那时候还有睡莲成片地趟在池中央,嘴馋的伙伴们远远的就能看见一大朵可望不可即的莲蓬在睡莲之中,好不眼馋。最热闹的两个季节过去了,秋冬天的小池,开始清冷了、宁静了。我也喜欢这样的小池,看着那水,似满满的全是温柔。
那只是多年前的小池。现在,至少是过了我存在的20多年的时光后,小池也奄奄一息了。这22年看着它的变化,如今池水是浑浊的,满塘都是泛滥的水草,不时还传来一股恶臭, 我实在找不出一块干净的地方了。唯有四周,那些垂柳依旧,只是少了当初那种青翠的模样。小池啊小池,22年的时光,你何至于变成这样?其实这不是一个疑问句,因为你走近那池塘,会发现遍地的农药瓶,各种杂乱破旧的脏东西已经辨不清原貌。小村的小池,何日让我们还你曾经容貌?
村里那条巷
村里的那条巷,也是曾经我看见的最和谐,最美好的一条巷。 人们一天劳作完了,都会聚集在那谈天说地。男女老少。家长们总是能在那里第一眼看出这是谁家谁家的孩子背着书包放学了。还未上学的孩子总是在那里期盼自己的哥哥或姐姐,放学回来给带好吃的或是好玩的。就这样,这条巷伴随了村里人一年又一年。有的老人们走了,新生儿又诞生了。会来巷里谈天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那些曾经作为凳子的石墩,变的锃亮,变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拓宽的水泥路,是老人们空洞的双眼守站在自家的屋檐下期盼着什么。那条巷还在,那条巷却消失了。
村里的人们
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村子,越来越凄凉了。有时候一声犬吠,一啼鸡鸣,都能在村里久久回荡。本来,那就是一个很小的村子。甚至说不上是新农村。这几年的时光,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挣钱,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他们只有逢了春节才匆匆忙回家一趟。村里的孩子,很多都被送到县城读书。他们住在县城学校,一个人照顾自己。周末偶尔有时间回家看看老人。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一些小孩了。记得上次回家,跟奶奶聊起曾经读过的那所小学,奶奶掐着手指给我数着附近村子的孩子,一所学校,五个年级,竟只剩50左右的学生。我不知道何至于变成这样,只觉得,这不再是曾经那个我熟悉的地方。儿时的玩伴,都分布在各个省市,如今的村子,只有当初的那些人依旧还在坚守。
钢筋水泥替代了曾经的一砖一瓦。
一切都在变。
我怀着忐忑的心,纠结的等待着小村的下一个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