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人应该有一个物理上的藏身之所,也应该有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狡兔三窟”那是人生遇到紧急时刻,关系生死存亡的时候需要为自己准备的一处地方,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在现代社会,太平盛世的时候,“心劳“才是我们需要躲开的情绪和面对着的一个无形的敌人。为了躲避它,需要一处藏身的所在,在那里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图书馆有时候显得太过刻意,而且现在图书馆不是那么随便就可以预约上的。倒是散落在城市街道的那些咖啡厅,容得下我们现代人在里面休憩一会儿,让自己的心情放松,随着环境的静谧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
早晚的居室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藏身之所,在天籁俱寂的时候,放空自己,闭上眼睛,盘腿而坐,专注于呼吸,在一个十分钟的时间里,体会身体,关注感受,这是短暂的藏身所在,在呼吸之间空档的间隙,有一种遁入时空,隐匿在宇宙的感觉。
有时候闹市也是一个藏身之所,让自己的心劳在喧闹的地方找不到你,或是被人声鼎沸给冲开,近不了你的身,或是被周围人群欢腾的笑语给荡开,灰溜溜的走了。”大隐隐于市“,心劳拿你也没什么办法。
精神上的避难所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藏身之地,任何物质实体的逃难所都不能把心劳长久的拒之门外,它还会始终跟紧你,在你虚弱的时候给你重重一击,打得你没有任何招架还手之力。但是就像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里写的:“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读书是有什么目的吗?起初可能是有的,我们经常说读书开阔眼界。等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读书中学会思考之后,读书就是“见自己,见终生,见天地”。无论我们身处在什么地方,读书就成为我们随身携带的一处避难所,在那里面,我们精神得到愉悦,心灵获得慰藉,和世间古往今来的哲人同时参悟心劳,交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洞见生命的烛火,照亮周围的一切。
平常多读读那些好书,就是在为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添砖加瓦,就算是真有一天,连一本实体书都读不到,还能凭着回忆把曾经读过的好书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在心中好好品读。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可以倏忽一下钻进精神上的避难所里,为自己挣得一口喘息的机会,树立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与乐观。
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读书读得多了,这个体会就鲜活。书有自己的个性,书也有属于自己的人格特征。有活拨,有严肃,有青春靓丽,有老成持重,有天真无邪,有阴险叵测。但是不管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人格,他们都不可能真正做出伤害你的事情。唯一让你觉得痛苦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些哲理,或是故事,让你反思,令你同情。为书中的主人公欢喜,流泪,为书中的感悟击掌赞叹,或拍案而起去驳斥。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启迪自己的过程。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这是我们读书的过程,也是我们从读书中得到的东西,为此,我才觉得精神上的藏身之所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