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物品。其功能和作用是"照"。其认知逻辑是从主体之外给出另外一个视角。
《心经》是佛学中的重要经典。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整部心经其实可以用一个"照"来概括。而要实现"照",需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以何为镜?
以铜为镜,是利用其光滑的表面反光形成影像以为用。如果万物皆可为"镜",那么,我们的"镜"的运用就至少涉及几个层面:①以什么为镜(镜头)?②这个镜头的什么功能?好比凸透镜、凹透镜、反光镜……
其实万物皆可为"镜",所不同的是我们利用的是参照对象的哪种特性而已?
比如,我们常以身边的人为参照对象,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我们看到某种植物,虽然静静的呆在那里很久,但是"它"一定是遵循某种规则、符合某种"道",而我们一旦了知了这个"道"或者规则就可能离生命的本相、世界的真相更近一步了。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格物"的来源?
2.如何"照"?
先以"以人为镜"举例,基本逻辑是:"如果我是XXX,我会怎么做?""从这件事,我的收获是什么?"需要避免的是,不是"观众式"的批判,而是"运动员"式的复盘。
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皆可为镜。我们需要找到的是"镜像"里符合"道"的维度作为"镜面"来"照"见我们。
"镜"作为思维工具和修炼方法,值得常用常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