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存在主义的黑色启示录

      在伊藤润二《漩涡》的诡谲世界中,每个扭曲变形的躯体都成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标本。这部被误读为恐怖漫画的作品,实则是以超现实主义笔触书写的存在主义哲学文本,它用螺旋状的宿命轨迹,解构了人类文明构建的理性秩序。

      黑涡镇的居民们被困在无法挣脱的螺旋里,犹如海德格尔笔下"被抛入世"的存在者。当生物教师化作蜗牛在墙壁上爬行时,这具异化的躯体正隐喻着现代人精神蜕变的真相——我们在水泥森林中日复一日地机械移动,不正是某种更隐蔽的异化形态吗?少女桐绘对漩涡的抗拒,恰似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那个推石上山的荒诞英雄,在注定失败的抵抗中彰显人性的尊严。

      伊藤润二将"漩涡"塑造成终极的规训装置,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在这里获得生物形态的具象化。镇民们对螺旋的疯狂崇拜,折射出后现代社会中的群体性迷失:当短视频的无限滑动成为新的生存方式,当消费主义的旋涡裹挟着每个个体,我们与那些追逐螺旋自毁的镇民究竟有何本质区别?漫画中不断复现的螺旋纹样,恰似数字时代不断刷新的信息流,将人类意识切割成离散的碎片。

    这部作品最深刻的恐怖,在于揭示了启蒙理性的虚妄。当科学家试图用显微镜观察漩涡病毒时,镜头里涌现的却是吞噬理性的深渊,这记耳光打碎了人类用科学掌控世界的幻觉。正如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黑涡镇的覆灭宣告着工具理性的破产。那些企图用医学解剖诅咒的父亲,用工程技术对抗漩涡的工人,最终都成为了螺旋祭坛上的牺牲品。

    在末日般的终章里,相拥沉入地心的恋人构成了存在主义式的救赎。当所有社会身份与物质羁绊都被漩涡碾碎,纯粹的存在本身反而获得了诗意。这种向死而生的觉醒,与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哲思形成奇妙共振,暗示着唯有直面存在的荒诞,才能超越异化的命运。伊藤润二用漫画分镜构建的哲学剧场,最终指向了萨特那个永恒的命题:人注定要自由地承受自我创造的重负。

   

    合上这本画册时,地铁玻璃窗上突然浮现出螺旋状的水渍,这或许是每个现代读者都将遭遇的黑色幽默——我们早已深陷文明的漩涡,只是尚未察觉自己正在成为伊藤润二画框里的角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