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征得他的同意,照录于下:
女儿上小学后,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刚开始的时候,我分析是因为还没有适应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所以就简单的和她讲述了下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是什么,以为就解决问题了。
可是一年级上了大半了,考试成绩一直稳定的停在中等偏下的位置。我这才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放养六年,欠的债总归要还的。
1. 识字量小,小学前的识字量估计也就100多点。虽说也坚持做了3,4年的亲子共读,可是孩子都是只看图不看字的。识字量小真的是硬伤啊,直接导致做题慢,理解力差。
2. 倾听力弱,不能准确地捕捉到完整的信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这一点是和老师沟通后得到的反馈。确实,我家孩子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曾经以为这是有主见,所以也没有太过干预。上了小学才发现,倾听力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3. 思考力不足,遇事不喜欢主动思考,习惯性求助父母。我们图省事,基本都是直接告诉答案,现在看来一时偷的懒,耽误了孩子多少锻炼的机会。
这些曾经埋下的雷,把我们这一年炸得到处是坑。
我从心理上不能接受我的孩子在班级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所以格外焦虑。以至于每次孩子考试回来,我都怒火中烧,把娃弄哭,冷静下来又十分懊恼。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焦虑已经影响孩子的状态和性格了。原本是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喜欢与人沟通,喜欢交朋友。今年我发现她不像小时候那么自信了,她会说自己肯定考不到优秀,她会说自己是班里的笨孩子。她的这些话像刺一样扎进我的心里,我多么希望时光倒流,重新来过。
孩子的不自信一方面是被我言语打击的,我这个妈妈真是情商低!另一方面,由于基础差(既包括文化基础,也包括能力基础),几次下来成绩都是良好,她也很受挫。
于是,这个学期来,我做了很多努力:
1.每天晚上都会给她听写书本上田格里的字;督促她预习复习。
2.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开学来独立读完了三本课外书,现在在读第四本。
3.每周末我会给她做一套语文试卷和数学试卷。
但是孩子的成绩还是稳稳地停在良好和中等偏下的位置。
我十分着急,也很苦恼,想请您帮我分析一下,能给我一点建议和指导吗?
我看到这么详细的一封信,对家长的着急和无助感同身受,于是和她取得了联系,因为仅仅通过一封信,我给不了更有效的分析和建议。
我问了她这几个问题:
您之前分析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几条原因,现在解决了吗?
加强识字量,有效果吗?
平时的课堂作业,正确率怎么样?
每周末做的试卷,能不能独立读题,正确率如何?
这位妈妈回答我:
我们现在在做的:
1.加强识字量,除了课本上的字,我还在给她每天学一课四五快读;每天复习课本上的识字。
2.日常交流中,如果有指令,会让她重复一遍,检查她是否抓住关键信息(关于这一条,我还没找到更好的方法)
3.思考力方面,就是生活中尽量不再直接告诉她答案。
效果不是很明显,表现在:
1.课后的会认字还是有一半不认识;
2.听写上是有所进步了,不过也做不到全对,每课总会错个一个两个的。
3.课堂作业正确率有所提升,但是也不能达到全对。这个练习册只在家长会上看到过一次,我没有记下准确数据。
4.周末试卷,还不能完全独立读题,遇到不会的字会需要我告诉她,再继续做。做题时速度很慢,语文会有做不完的情况发生。
我经过思考,分析如下:
一、放养肯定不行。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即将上一年级的时候,纠结于要不要上学前班。我对此的态度很明确:不赞成!
但是,我不赞成上学前班是有原因的(参见我的文章《要不要上学前班》),并不是说,不上学前班,就等于放养。
对“放养”这个概念,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家长们也是凭自己的想法来理解。
在我看来,什么是放养?
第一,孩子上学前,基本没管过这个孩子。什么叫没管过?扔给老人,甚至扔回老家。生活上的照料,没有;亲子之间的相处,也没有。
第二,就是在学习上,完全没有任何的基础。
有的家长是无意识的,觉得上了学,自然有老师教;有的家长是刻意的,觉得孩子太小了,学习太辛苦,只有几年自由玩耍的时间,多玩玩吧!(本文重在解决问题,此处对观点不作评价)
那么放养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不懂为人处事的基本规则。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老人惯孩子,生活上包办代替,做人上放任自流,几乎没有规矩原则(不绝对,也要看老人的)。
第二,亲子感情没有建立起来,家长和孩子之间不够了解。
家长想管教孩子,孩子不听话。
家长想帮助孩子,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更有效。
第三,知识上没有任何储备,能力上没有任何锻炼。
知识上没有储备,上学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是所知了了。
能力上没有锻炼,就会不会听,不会交流,听不懂,记不住,生活上不能自理,反过来又拖累了学习。
二、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行。
这位妈妈由于接受不了孩子的学习不好这个事实,自己焦虑,控制不了,对孩子发泄情绪,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
孩子是无辜的,他从小长到现在,都是家长安排的。
你从小没教过他,一上学就要求他会,这是不合理的。他做不到,你就指责他,那他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心理压力大,就更学不会。万一压力大到无法承受,后果就严重了。
三、对上学不用过于焦虑,但也不能过于乐观。
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要上小学了过于焦虑,给孩子报学前班,到处打听关于上学的事情,提前给孩子学各种知识。
但也有家长过于乐观,比如这位妈妈,毫无准备就上学了。面对孩子开局不利,没引起重视,还天真的以为,是没适应。
四、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信所说,孩子放养了6年,等家长意识到,开始帮助孩子的时候,不过是这个学期的事,到现在为止,也不过是2个月。
6年 pk 2个月,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啊!
再者,学校的教学是不等人的,不是因为你基础差,就慢慢教,就停下来等你。每天都有新知识,而且至少是语数两个学科(有的学校还有英语),孩子既要填坑,又要学每天的新任务,难度比学前的启蒙学习大多了!
还有,同学们也不是停在原地的,人家本来就有底子,现在学起来就比你轻松,越学越好,和你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所以你感觉,孩子的成绩还是稳稳地停在良好和中等偏下的位置。
所以,我给出的回答是:
1.并不是完全没效果,而是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因为努力的时间还不够。
2.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长期努力,时间会给出答案。
建议:
先跟上来,再图其他。
就是说,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孩子目前已经处于学习落后的状态,那么当务之急是努力赶上来,不掉队,能和同学们保持差不多的水平,然后再想着优秀、超越。
打个比方,不是说,咱因为之前吃的饭少,太瘦了,现在每天都增加一倍饭量,就能在短时间内胖起来。
1.关于识字。
家长对孩子比较了解,孩子学前基本没有识字的意识和敏感(这样就会造成识字慢记得慢忘得快,因为他对字没感觉),识字量较小。
目前通过努力,每课课后的会认字还有一半不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没有必要增加额外的识字,比如四五快读(那本应该是学前打基础用的)。不是量大就好,而是保证效果。
先识识字表要求的400个字(一下),再识课本上的所有字(课本上出现的字,并不全在本册的识字表中)。
2.写字(词)。
目前听写正确率有提高,每课总会错一个两个。
那就努力消灭听写中的错误。
我不知道听写的内容,估计是词语,那么错的这一个两个,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错。是不会写字,还是不知道是哪个字,或者是词语意思不懂,其实后两个可能,恰恰说明了,孩子对字的掌握不好,因为他不会用。
3.日常交流,重复指令。
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抓有效信息。重复指令,仅仅是听了记住。
但提高听讲能力,只靠这一个方法不够。还是那句话,能力是综合的,是长期培养的。
抓住了信息,懂不懂呢?这就是理解问题了。
既然和老师沟通,知道孩子喜欢按自己的想法理解,以前以为是有主见,那么现在就要在生活中注意纠正,给孩子讲清楚正确的理解。
4.日常交流中,不再直接告诉答案。
那不告诉答案了,孩子就能自己做出来吗?能做对吗?如果还是做不对呢?家长有没有教给他方法呢?怎么去思考,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仅仅不告诉答案,只是在逼孩子。在孩子知识和能力都达不到的情况下,显然是无法通过不告诉孩子答案,就能使孩子自己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只会使他更束手无策。
还是要教给孩子怎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5.阅读。
阅读是好事。
但是孩子目前的情况,是独立阅读,还是亲子阅读。如果是独立阅读,适不适合呢?识字量这么小的孩子,能够独立阅读吗?
你说他读完了几本书,是怎么读完的?孩子读书是任务还是兴趣?读完了,读懂了吗?懂了多少,到什么程度?
建议亲子阅读,可以间或穿插一点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小问题(但不要太多,一本书1、2个就行,有的儿童书籍本身就自带问题)。
6.做卷子。
周末做卷子,什么样的卷子?适不适合孩子目前的水平?
不能独立读题,因为识字量不够,其实也是理解能力不够,因为有的题目,个别字不认识,并不影响做题。
这就要教孩子,不认识的字,看看是不是影响做题,不影响的可以直接跳过,影响的要根据上下文猜测意思。
做题慢,做不完,正确率不高,反应出的问题就是不理解,读不懂,做不到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调用和灵活运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试卷适不适合,哪些题目适合孩子目前的水平。不要强行提高题目的难度,先做基本的练习。
先做字词类的练习题。
一段时间以后,正确率比较稳定来,增加一些有难度的词语搭配、四字词语。
稳定一段时间,再做简单的句子练习,比如造句、连词成句、看图写句。
适当做一些小短文的阅读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