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李年轻时因为忙碌压力大,时常盼着退休,盼着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可是,终于熬到临近退休,一想起茫茫无边的无事可做的日子,就又觉得里面藏着深不可测的恐惧。
于是,赶紧四处打听,又找了个做驾校教练的工作,退休手续办完第二天,又乐颠颠儿地上班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起,“不想上班”成了一种流行想法,“能心安理得地躺平”成了日常理想,年纪轻轻就退休成了终极目标。
说得再直白一点,“躺赢”、“躺赚”是无数人的期待和梦想。
的确,好吃懒做,一直是最基本的人性欲望。
而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本性中不适应环境和社会发展那部分抗争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奋斗就是人战胜自我的过程。
2.
当然,“不想上班”起码有两个思维方向:一是不想干活儿,一是不想在别人的各种管束下被动地干活儿。
前者要么是“懒”,要么是没有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真正的连接点,茫然无措地被时间外界推着走,基本处于昏魅状态要么是因为干活儿已经累得疲惫至极,需要休息调养。
而后者,则适合创业或者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他们一般要么有更独特的创意、想法,要么有更强大的自控力和节奏感,可以自己走出不同寻常的路。总之,后者更不一般,往往更有创造性。
理性来看,工作/劳动是人与他人、世界链接的最好方式,是人存在于世上的最好明证。“生活,生活,人生下来就要干活儿”,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词语和认知,是最通俗的解释和佐证。
3.
实际上,很多人抗拒工作、天天不想上班,不过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乐趣,厌倦于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希望获得理想状态下的自由。那是身体、心灵在生活挤压下发出的渴望改变或调整的信号罢了。
首先,工作给人提供维持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说人话就是“能挣钱”,挣了钱能买一些想买的东西或服务。
(不用自己挣钱就有钱花的人估计不会看这篇胡说八道的文章,不在此文讨论范围。)
其次,自由是孤独的。
无所事事,或许是对人心灵最残酷的刑罚。
君不见,《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长期在监狱里一直盼着重获自由的老人,在被诬陷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帮助下终于重获自由后,因为无事可做,因为完全没办法安排与之前几十年截然不同的生活,孤独地自sha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工作状态下神采奕奕,一旦退休无事可做,很快便颓然老去,像一座大山,在无聊这蚁穴的侵蚀下轰然倒塌。
因为,有事干,是支撑人获得更好生活、获得更持久的幸福感的基石。
4.
“用进废退”这一进化规律,讲的就是人的大脑和身体若不好好使用,就会损失应有的功能或灵便。
若留意身边那些长寿又可敬的老人,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本可以什么也不做颐养天年的情况下,主动、乐观、积极地去做事,遵循自己的节奏,不间断地动手动脑,既维持了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转,也为身边人造福、减轻负担。
从这个角度看,“恨工作”,无疑是很不明智的自残思维。倒不如,换个思路,或者努力换个真正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