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懒妈,我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哈哈,矛盾吗,一点也不。
懒妈体现在哪里,能机洗的衣服绝对不会手洗,能让娃自己搞定的,自己绝不会越俎代庖;能让自己休息的时候不让自己累着。
自从我开始享受到收拾家带来的快感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大宝的随意忍受度开始降低。表现在:手工完东西随处放,颜料各种占地盘,想用的时候会找不到,好像我自己的状态,我会开始叨叨,抱怨,和以前佛系的我反差很大,想当初我真是觉得乱点才有家的感觉,在家里干嘛要这么多规矩,等我自己不愿意承受这种后果的时候,我们的互动变化就开始了,从怎样都好变成了抱怨和反抱怨模式。
如果你对我说这简单啊,要培养孩子物归原位的习惯啊。身为一名幼师,我自然知道习惯的作用,但身为妈妈,也会渴望自由。这种自由的时间来自于哪里?孩子一个人专心自己创作的时刻,专心游戏的时刻,睡觉的时刻…,所以为了我的自由不被打扰时间,我降低了要求,允许了她的乱,允许了她可以玩完放在那里等着我收拾。只是现在自己的需求变了,对孩子的要求也变了,谁的错?都没有错,只是需要调整,一起想办法满足双方的需求。
上周开始上班了,回到家做饭吃完饭最早也8点了,大宝念叨着要做冰激凌。我脑海里浮现出她之前做的场景,心里的小人说着nonono,我真的不想收拾了。心里这么想的,然后嘴里也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很累,你会弄的满地都是,我真的不想再收拾东西了。大宝说:我不会的。我:不要了吧。大宝:我没说现在啊,你什么时候有空陪我做。我:周末吧。
对话中感受到了大宝的课题分离,她没有被我的情绪带偏,依然想办法寻求合作,而我表现好的地方在于我对她如实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没有强迫自己去满足她。所以我们共赢,彼此都不委屈。我调整了情绪,周末遵守承诺给大宝买了鲜奶和水果,留给她做冰激凌。
然后我想既然做了,为什么不好好做呢,怎样能做完一件事情,最大程度的让双方都获益呢?所以我脑海里模拟了场景,需要做的步骤,洗水果,准备材料,切水果,搅拌,冷冻,收拾桌子。首先让她确定需要用到的东西,准备出来,这类似于成人用的计划表,有了目标,做事情不容易跑偏;然后用类似第一步的序列词让大宝掌握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建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概念,怎样安排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打乱顺序可不可以;洗洗切切大宝很熟练了,最后引导大宝善始善终,一起收拾好桌子,这样两次下来,大宝就可以自己搞定了,我可以安心当放手的懒妈了,她也可以自我负责了,以后想做什么,自己随时开始就ok了。
大宝想到的问题:冷冻好需要时间,朋友着急吃怎么办?我提供的建议,可不可以你做完冷冻好了,再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吃呢?大宝觉得ok。觉得她肯为朋友着想这点真的很好呢,而且间接自己也培养了耐心等待的品质,以后着急的时候,这些经历都会变成她的宝藏工具,拿出来为自己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