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内卷”是折腾自己人

前段时间,在长沙和某国企领导交流,他说他们企业内部近期出现了一些现象:员工小张写了份材料给到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会反馈很多意见,于是小张花1-2周时间认认真真的改,改好后,部门负责人认为没有问题了,呈给分管的领导,分管领导又会提若干意见。有趣的是,这些意见里部分可能和部门负责人是相左的……但这并不妨碍小张继续结合分管领导的意见再花1-2周时间修改材料,而且这个时候,可能部门负责人也会和小张一起来改这份材料……

4-5周后,这份材料改好了,除了小张特别累以外,部门负责人觉得材料改得不错,分管领导觉得材料也不错,于是交给大领导,这个时候通常是两种结果,一种情况是大领导5分钟看了一眼,然后表扬或肯定了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另一种情况是大领导又提出新的意见……这样一来,这位领导给我的问题是:小张花了1个多月拟一份材料,就为了领导看一眼,这到底是不是“内耗”?

上周,我在武汉和某集团子公司负责人分享这一现象,他说,他们单位也有类似的现象,但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群人花时间(无论是多长)把一件事做好了,获得了大领导的认同,这本身是值得的,不存在“内耗”的问题。

长沙某国企业的位领导提到的这一现象,据我的观察,在很多企业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我也不否认武汉这位负责人的观点,但我明显的感觉到,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自己人折腾自己人”了,很多中层,尤其是基层员工往往是苦不堪言。

我们都知道,当下市场环境并不好,多数企业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经营的问题,我上周在一家细分行业头部企业调研,我之前服务类似的企业里,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以此企业为对标学习单位,一周调研下来,诚然,这家企业名不虚传,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点,也有不少遥遥领先于同行的技术、人才、业绩等,但他们脸上也是写满了焦虑和不安,甚至也在讨论要裁员,要降薪了(事实上,我了解到,最近两个部分岗位的薪酬已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了)。

与此同时,这家企业总部的管理人员却在日益增加,究其原因是,上级集团提出了更“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客户财务部门和我反馈,今年年初开始,上级集团要求他们每天统计一轮各区域、各项目回款情况,并做分析,每天下午要开会汇报、讨论……后来改为两天,再改为一周,目前是两周统计、汇报、开会一次,但是上级不同的部门要求的数据呈现格式还不一样,所以他们部门有两个人专门就干这个事……

是的,我在前面的文章里,甚至在很多场合,我一直还在讲“当下是向管理要红利”的时代,但是管理绝不等于折腾。我还知道深圳某企业,公司上下所有人员对他们的财务总监是“恨之入骨”,因为他会审核每个人的报销单,甚至连票据贴歪了,他都会退回去要求重新填……他的理由是不合规,要做好风险管控……

管理真正的本质是要为经营服务,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举措,取决于公司当前的经营策略,比如,当前环境下,公司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薄利多销”,实际上,过去很多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业务也在一点一点的回归到更合理的利润和附加值,一项业务成熟后,本质上都是在挣辛苦钱,这个时候就要求企业有更高的成本管理能力,能够真正做到降本增效,事实上,日本企业摸索出来的“精细化”管理一个根本的前提是企业进入到了“微利”时代。那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就应该“降本”。

管理还有一条铁律是:管理水平不应该高于经营水平,判断一家企业管理水平高不高,并不是看他有多少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乃至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是看他的经营水平是不是高于同行,企业盈利能力是不是高于同行,如果不是,那么企业的管理就是假管理,应及时予以纠偏。

当前环境下,很多企业经营遇到了瓶颈和困难,于是开始在内部折腾管理,折腾员工,因为经营是用看得见的业绩说话,而管理往往用“滞后性”“软性”“艺术性”等来掩盖当下的投入……须不知,这些一系列不以经营提升为目的的管理举措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经营水平,而且最为可怕的是会在公司形成一种“谋人”的文化氛围。

一个企业里,最好的文化氛围是“做事”文化,公司从上到下都想把各自的事做成,想把公司的阶段目标、大目标实现,而当公司开始“折腾人”,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谋人”的文化,俗称“拍马屁”“讨好上级”的文化氛围,因为多拍上级马屁、多讨好他们(甚至是其他部门的上级,隔层的上级)往往能够避免被少折腾,久而久之,公司就会弥漫着到处都是“彩虹屁”的文化,进一步带来的问题是,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骨干会逐渐流失……

所以,回到前面的事例:企业里到底要不要为了一份材料花费若干人的精力和投入?我的答案是:看情况。如果是关乎公司重大决策,这里包括经营决策、用人决定、人才梯队建设、关键制度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等,这显然是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来形成材料,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外脑。但如果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我的建议是大可不必。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级,尤其是中层管理者,我认为更多的角色应该是对员工提供的方案提出“证伪”的反对性意见为主,就是以指出员工方案的不可行性,而不是非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走(工科不在此讨论),管理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其解决措施通常是多元化的,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地凭知识积累、凭经营推翻员工的方案,就要敢于让其尝试。

这两年,市场上流行一个词“内卷”,主要指市场上的竞争程度激烈,在我看来,市场竞争的激烈算不上真正的“内卷”,企业内部以某某要求为名义,不断的折腾才是“真内卷”,当然,有些人,他乐此不疲,如果这些人还在企业的关键岗位,那么有能力的员工,是时候考虑换领导了!(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