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在农村,是吃着我爸我妈自己土里种的菜长大的,偶尔家里来了客人,才去供销社称几俩肉回来吃。印象比较深的是,十几岁的时候,老爸种了一两亩豆角和辣椒,暑假的很多个早晨,很早就要起床,帮他们把从田里刚摘回来的新鲜水嫩的豆角称重,用稻草扎成一斤或两斤一把,而且,一斤肯定是一斤一俩,两斤肯定是俩斤一俩,然后和一大桶同样新鲜水嫩的辣椒送到附近的学校、小商铺去卖,每天的菜总能很快卖光,还有预定第二天的。
后来多少年,买菜、卖菜都离我渐渐远去,直到变成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买菜、做饭,则成了一项不可减免的日常。
一个家庭餐桌上的菜,很多时候不光体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做菜水平,还体现了她的喜好。我是被老公称为——做菜天赋如果是十份的话,我连一份都没有的人。还被经常数落:你的菜有没有放盐,我都吃不出来啦。基于此,我也就对口味的要求和兴趣不高了,连带,家里其他人也只能有啥吃啥。当然,毕竟有孩子在长身体,营养还是要搭配合适的,按照我的口味,一律清淡和简单。所以,都说“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我的体会是——要想吃到美味的菜,先用糖衣炮弹攻破女人的心。
市场上有两个相邻的卖菜的摊位,一家是一位大姐,每天都叫“老乡,老乡”,讲真,在此之前,我很难理解只是同一个省,也可以叫老乡吗?一个女人守一个摊位应该挺不容易吧,她的嗓音总是沙哑沙哑的。另外一家是俩公婆,男的不太爱讲话,总是在整理菜、帮客人拿菜、接受老婆的一切吆喝;女的呢,招呼客人、称菜、收钱,俩人配合得默契而开心。忽然有一天,发现那家只有一个人的老乡摊位转让了。我不知道内情,但是可以理解一点——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去市场买菜,只要把菜选好,一起交给卖菜的人,他算好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很少有人过问价钱,也很难见到那种讨价还价的现象了。而且这里卖菜的每一位大姐、阿姨、大叔,都是一位速算高手,当你还在蒙圈的时候,他们的总价已经出来了。所谓的熟能生巧也就这境界吧!
有一次,超市莲藕特价,几位老太太把看中的藕掰下来,然后在货架上磕掉短短的藕节,有位老大爷,更绝,货架上已经磕不了了,直接放进嘴里咬。我想不通的是,藕节上的淤泥不恶心吗?
还有一次,我在市场买了虾,回来之后偶然发现虾的尾巴稍稍有点绿色,作为一名不专业不称职的家庭主妇,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的尾巴,也完全不记得以前买的是不是绿色的。度娘问了半天,还是没搞清。第二次,再去买虾,问老板,老板回答:“是这样的。”这是我听到最敷衍、最不负责任的卖家说辞。之后,在楼下的“钱大妈”才发现,虾尾巴和虾身一样,是褐色又带点透明。那位“是这样的”老板打脸了,而且,他永远失去了一位顾客!
前阵子台风“山竹”过后,深圳的蔬菜在某些店里出现了天价,一朵平常只买五六块钱的大白菜,卖到了五十几块,一个西红柿也卖到了八块多!我在想,这样的天价,店家一年能卖几次?(毕竟“山竹”也就几十年才一次!)卖一次又能多赚几块钱?而这多赚的钱,都要为商家自身的“诚信”买单,得不偿失啊!
买菜,小事一件,看尽众人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