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于两位设计师参见:一个引导访谈并做一些笔记,另一个负责详细记录访谈内容,查找提问的漏洞。访谈时间一个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6次,这样设计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做访谈策略调整。
人种学访谈的阶段
- 不同阶段反映出每次访谈的用户行为和知识都在增加,开始时访谈的关注点比较广泛,针对的是总体结构和目标相关问题,后期关注的范围则逐渐缩小,逐步锁定某些特定功能及与任务相关的问题
- 早期访谈-具有探索性质,重点是从用户角度收集领域知识,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开放,较少谈论细节。
- 中期访谈-中用户规模初步显现,设计师开始提出开放式和明确的问题,形成逐步轮廓,掌握了领域的基本规则,结构和领域词汇表,这时更关注与细节设计
- 后期访谈-确认先前观察到的模式,进一步阐明用户角色和行为,并对任务和信息需要的假设进行细微调整,提问更多侧重于封闭型问题,并对数据进行收尾工作。
- 最后阶段-希望回头来对某个知识丰富且表达清楚的受访者重新访谈,处理某些前期访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基本方法
- 在发生交互的地方进行访谈
- 避免按照固定的问题提问
- 假装成门外汉,而非专家
- 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引导提问
- 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
- 避免把用户当做设计师
- 避免讨论技术性问题
- 鼓励讲故事
- 请求演示和讲解
- 避免诱导性问题
避免按照固定的问题提问
- 目标导向性问题:
- 目标-哪些事让你觉得愉快,或是糟糕?
- 机会-目前哪些事情在浪费你的时间?
- 优先级-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
- 信息-什么帮助你做决定?
- 系统导向性问题
- 功能-使用产品时做的最多的事是什么?
- 频率-产品哪部分使用频率最高?
- 偏好-你最喜欢产品的哪些方面?最讨厌的是什么?
- 失败-你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经验-你使用什么样的快捷键?
- 工程流程导向型问题
- 过程-早起第一件事是什么?之后呢?
- 频率-这件事多久做一次,什么事情是每周或者每天都要做的?而不是每天都在做的?
- 特殊情况-通常一天是怎么过的?什么事情是不寻找的?
- 态度导向型问题
- 期望-未来五年的规划是什么?
- 避免-你不愿意做什么?哪些事在拖延?
- 动机-工作或者生活方式中最满意的是什么?哪些问题是你常常会最先解决的?
避免把用户当做设计师
避免受访者提出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是有个人色彩的,反映的是用户个人的侧重点,大多肤浅片面,缺少平衡和改良。
请求演示和讲解
留意受访者的描述方式,并且要问足够多的问题弄清除其表述,
在用户环境中捕捉设计技术的同时,格外要留意设计中未碰触到的需求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