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氺慶
(图片均来自网络)
市场化的环境
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的欲望急速的膨胀,对金钱的欲望更加强烈。人们选择的肯定是更接近于与金钱直接打交道的行业,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欲望的满足,而教育这种不能即刻实现金钱变现或物质回报的行业,也在这种大环境中被同化。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由此跟进,很多本该是教育应该具有的主要作用,特别是不太容易短时间内显现出来的作用,被更容易观察的指标或内容所挤压和替代。
像应试教育制度下产生的教育效果(升学率、分数)更容易被观察、重视和鼓吹,功利性强的社会大环境下,父母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也更多的倾向于那些更具有可观测指标的内容(分数、某种技术技能、竞赛的名次等)。有这些需求的存在,因此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并加速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投入与产出比的,从业者与“消费者”必须在这个市场交易中各得其所,才能形成良性发展。从业者从中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市场最大化,消费者要从中获得可观、可感受的回报,所以就需要有一些可观测和判定的内容和指标。因此技能达标、竞赛获奖、分数高低等在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下就被放大,学校教育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减少了那些本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削减了培养学生德、体、美、劳方面的教育时间。因为那些方面不能直观的感受或有一个好的指标体现出来,关键是与社会的需求不太相关或不重要。
这些指标更容易看到直接的效果,也能给人一种成就感。而教育管理者通过这些指标也更容易进行筛选甄别,虽有惰政的嫌疑,但也是贫富悬殊大,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现实下,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
重压下的老师,心理状态也失衡,职业倦怠无处不在。
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人的特点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工作对象,要想使受教育者按照你的设想去做、去学,除了需要科学灵活的方法和技巧,更需要的是耐心、爱心和时间的投入。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会别人做一件事情,比自己去做还要累人。“而教育中采取最为直接的方法和手段,是最为节省成本的,也最省心的(省精力、省时间、省耐心。)特别在这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功力化的大环境中教育面对职业上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的压力等,教师心理失衡难免有所存在。因此出现一些教师爆粗,体罚(直接的做法)学生的情况,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
只进行知识的传授是最轻松的教育
纯知识内容的传授,要比管理学生生活、学习、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人格、个性、兴趣、独立思考、文明素养等方面是要简单得多。(这个或许中小老师更有体会)后面这些方面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精力和时间,掌握很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外加好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予以相互补充。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一制度下,我们只是盯着知识内容教育,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因此学生出了校门问题多多,全怪于学校教育实属不该。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学校教育时间只占了很少一部分,家庭教育才是占据最大的。
个体的差异
有些学生是不教训不行,不打不行。这当中有人性中的弱点。说透了就是把握好教育该把握好的度,不盲随社会大流。教育这个东西理念有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而在具体教育的技术方法层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是最为有针对性和效果的,因为个体不同,个性不同,体罚对某些人有用,对某些人是一种极大心理伤害,所有方法的运用无非是为了使得受教育的个体更趋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而问题出在我们方法运用上的问题,方法错了,产生的是反作用,方法对了,正向作用。我想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很好的把握方法的运用,除了教育者懂得各种具体教育方法,还应当首先了解“人”这一物种的特点,特别是现代人的特点,才能较好的把握具体方法层面上的“度”。但是似乎教育者(不单只是教师)大部分都是缺乏这些的。而在具体方法上,我们更容易受限于个人经验,针对不同的个体,方法就趋于同质。一方面学校教育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的学生,进行的是共同化的教育,方法会有所相同,也不容易观察个体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人的惰性,因为一刀切的方法省时省力。因此教育者,方法的储备与更新跟不上受教育者个体的多样性和受教育者群体个性的变化,不关注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就会出现矛盾,甚至是极端矛盾,造成对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无法正常沟通。而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教育者很是头疼,受教育者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在学习中的乐趣。而惰性,在施教中也需时时注意和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