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最近大火的电影,《年少的你》绝对是首选,微博,朋友圈,空间铺天盖地的好评和对主演演技的赞赏,甚至人民日报都站出来为它发声。
电影《年少的你》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它是否值得观众现在对它的赞誉?
从评价影片的基本要素来说,《年少的你》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首先,它的题材没有避讳现实,更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高中学生的基本状态,同时包含校园霸凌,家庭教育,青少年爱情,友谊等多种方面。
主线—陈念被卷入校园霸凌:影片开篇的使用被霸凌女孩杨小蝶的自杀导入,阐述霸凌的严重后果,同时引出主线下一个被霸凌者陈念面对霸凌的忍耐和反抗。
家庭教育的缺失:霸凌者魏莱是个成绩优异的校花,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个同行的霸凌者罗婷的父亲常常烂醉如泥,完全不管她,造成她缺爱,将魏莱当作好朋友。陈念的家庭贫穷,家里常常有人来追债,母亲对她的存在感很低,似乎她才是个大人,母亲还是个小孩。小北的家庭教育也是缺失的,正因为缺失,所以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以暴制暴。
电影的主线叙述完整,细节处理较好。电影完整表达了校园霸凌出现的原因,其他人漠视的原因和反抗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霸凌因为的出现?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霸凌者人格不完善,三观不健全,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其实霸凌并不是存在于特殊年龄阶段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基于不平等的欺凌和压迫,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这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只是成年人的欺凌和压迫往往上面涂了蜜糖或者拿了一块遮羞布盖住,它被文明道德软化过,被社会的种种定义解释过,而青少年们间的霸凌往往不加以掩饰,喜欢直接的语言暴力或者肢体暴力。曾经大人交给孩子们二元对立的善恶观,被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冲击,破碎。属于孩子式的东西已经慢慢散去,而成人式的东西还没有建立,站在进入成年世界的门栏边缘,青少年们面对的是一片荒凉,影片中施暴者的嚣张,受害者的茫然无措都是青少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反应。
为什么没人帮助受害者?
同等年龄层次的人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只会远离霸凌者,或者和霸凌者一起来欺凌你。老师,学校关注高考,警察没有证据,父母在剧中基本完全缺失,陌生人对霸凌冷漠以对。陈念在同班同学受欺负的时候不敢发声,胡小蝶去世后,她变成下一个受害者,魏莱的跟班小渺不算是个坏人,可为了自己不受欺负帮着魏莱欺负陈念。周围人的漠视让霸凌者更加肆意,让受害者更加无助。
反抗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胡小蝶死后,陈念最后终于向警察说了胡小蝶一直被霸凌的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陈念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人,班主任被辞退,学校将操场围起来学生们像罪犯一样的生活,罗婷的父亲对她拳打脚踢,小渺的母亲在学校跪下来磕头认错,最后警察拿不出证据,胡小蝶的事不了了之,魏莱没受到任何影响。
电影交代了霸凌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中间顺便谈了个恋爱,似乎完整了,可是电影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电影的主题是霸凌吗?是高三学生的校园生活?是青少年的文艺爱情片?里面所有的因素都有,可是看不到最重要的点在哪里?校园霸凌除了作为故事背景偶尔推动故事发展外,几乎无存在感。看电影看着看着前半段进展正好,就开始演感情戏,把人看的莫名奇妙的,刘北山就因为陈念在他挨打时打了个报警电话就爱上她了,为陈念出生入死,舍弃生命?
直到看到一位网友的剖析猜测,感觉瞬间豁然开朗,电影的主线是陈念,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另一条暗线就是刘北山,两条线交织才构成整部电影。在电影里面刘北山似乎就是为了保护陈念而存在,但电影表达的不应该是陈念和刘北山两人谈恋爱,而应该是互相拯救,两人无关爱情。显然电影里刘北山的线索不够丰满,刘北山出场的身份不是个陌生人,刘北山在街上挨打那次不是第一次见到陈念,事实上他早早的就跟踪过她,他的其中一份工作就是为裸贷老板催款,而陈念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教室里面被疯传的不是被催要钱的照片,而是陈念她妈妈的裸照,这样的剧情显然更符合情理。
刘北山出场和陈念是对立的,他眼睁睁的看着陈念被欺负,他出场的身份是一个施暴者,他信奉的观念是我不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欺负我。他在街上挨打的时候打他的人说的是“别再欺负我弟弟”。在这次打架中因为陈念帮了他,他动了恻隐之心,才再后面帮助陈念,直到他感觉被人关心,堵上自己的命也想给陈念留个好前程。
陈念想带着刘北山一起走向光明,刘北山一直保护着她,两个人互相守护对方,直到陈念再次被霸凌,陈念失手将魏莱推下楼,魏莱死亡,电影对魏莱死亡这一块留的空白太大,我的眼前一直晃着陈念手里拿着的美工刀。魏莱摔下去到后面的画面让我心惊胆战,我的脑海中却浮现出《金瓶梅》中潘金莲杀武大郎处理尸体的王婆。在魏莱倒在台阶上陈念脸上丝毫没有惊慌的表情,一点都没有想去看魏莱的状况,只能说明她对魏莱早已动了杀念,可是即便动了杀念,在见到人死了之后她也应该是惊慌无措的,尤其她还是个未成年人,可是她很淡定,她淡定的面对警察的追问,淡定的高考,最后甚至考出了632分的成绩,就好像她丝毫没有受到魏莱死亡的影响。从这个时候开始陈念变成了杀人犯——施暴者,魏莱变成受害者。刘北山由施暴者变成非施暴者再次因为陈念变成施暴者,那个去报警称有人强奸未遂的女孩是受害者。
电影的结局很是讽刺,受害人变成施暴者,施暴者变成受害人,看似完美的结局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危险。看电影时正常会代入主角也就是陈念的视角,大多数人会憎恨魏莱,她死了似乎才真正的大结局,似乎大快人心,可是魏莱最后是受害者,陈念变成了施暴者,这一点太致命,也太容易被忽略。施暴者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过忏悔,无论是魏莱,刘北山还是陈念,对待魏莱和陈念不应该用双重的标准,魏莱施暴后道歉,陈念没有原谅;魏莱死了,陈念也从来没有表示过悔意,两个人都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反思。
电影给出的解决校园暴力的方式就是以暴制暴,刘北山对魏莱的威胁让魏莱短暂的转移了施暴的对象,魏莱的死亡则终止了魏莱的暴力行为,这就是《少年的你》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显然对不起大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