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今早阅读了本书上篇的第九章内容——“现代化的传播与现代化的道路之争”。要点如下:
综观19世纪的世界历史,始终有一条脉络贯穿所有国家的命运,这条脉络正是这个世纪的主题——不是主动进入现代化,就是被动卷入现代化。
在文明的中心,以英国为主导的现代化过程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继瓦特发明蒸汽机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又开始领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内燃机和石油的结合,随之而来的的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对于处在现代化文明边缘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而言,19世纪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就像农业文明的传播一样,科技文明传播的方式也是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殖民,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的模仿,或者两者并存。
这个过程给居住在落后地区的人带来的不仅是进步,也是灾难。北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几乎被欧洲人带来的细菌全部消灭,非洲、印度、南美沦为完全的殖民地,中国变成半殖民地。东方原有的文明中心中,只有日本选择了主动现代化,率先在19世纪后工业化,逃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虽然地理位置决定了3.0文明不能最先在东方诞生,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在亚洲被传播和复制。在这些历史关键时期,不同国家的境遇,不同的最高领袖所做的不同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和中国的鲜明对比正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如果说19世纪是现代化和被现代化的世纪,20世纪则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化道路之争的世纪。无论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还是德国和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试图开辟出市场经济之外的另一条道路。两种模式之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以及其后冷战的胜利,使得自大西洋经济出现以来,市场经济模式第一次在全球畅通无阻。
中国在1840年以后一直处在战争和昏政双重影响之下,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才进入到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并行的时代,并在此后的40年时间里,GDP飞速增长了100多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工业化、现代化。如今虽然与先进国家仍有一段距离,但是已经显示出全面追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