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磨课的心路历程————反思使课趋向成熟
冉冉语文
关注
2018-10-12 17:02 · 字数 5210 · 阅读 281 · 我写我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叔叔于勒》磨课的心路历程
————反思使课趋向成熟
商丘市实验中学 陈冉
接到教研室王老师的电话,说要讲授一篇送教课,送教的主题是“小说”。其实一听到小说两个字,我就开始打怵。因为对于小说这种体式的文章,如果是课下去读,当然有意思,平时我们自己的语文课采用的方式要么是人物,情节,环境三分析,要么是让大家读一读,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也就结束了。关于考试什么的,那就另当别论,无非再是对文解文,对题解题,讲讲方法,对对答案。可是,要是真的把小说当公开课去上,我觉得自己能力真的还是达不到的。
翻看了一下,两篇现代小说,两篇是古文白话小说。我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这一课我原来讲过校级公开课,也因为这一课我开始认识青春语文王君,认识很多语文上的朋友。我很自信的认为,不就是一节送教课吗,很容易完成的。
可是,当我真正去备课,授课时才知道不是那么的简单。
初定的是课堂教学设计。
我想的是创新,大家都讲的我不去讲,大家都那样设计的我不去设计。所以,我搜集了很多的课例,很多名家名师的授课实录,也翻阅了很多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解析,甚至我在网络上搜寻百度文集,读很多专业的论文,就是为的是从海量的信息里找到可以为我创新设计的一些素材。最后,我看到了一篇硕士结业论文论的是莫泊桑的写作艺术,其中的曲折的情节和叙述视角。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叙述视角我很诚肯的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之前都是第一人称的说法。所以,我开始去着重的查阅叙事视角的概念,还有在其它小说课例里有没有使用过这种教学的方法。
最后我查到了章世梅所写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其中从“作为侄子的我”、“作为作者的我”、“作为读者的我”三个方面谈了“我”的重要性。江毅写的《<小说教学不能疏漏“我”>----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着重来谈的是小说教学不能疏漏“我”,而在阐述时是把若瑟夫当成次要人物,绿叶来看。谈了“叙述者和参与者的我”、“从若瑟夫处读我”、“从菲利普夫妇处读我”、“从于勒处读我”、“阅读者读小说要读文、读人、读细节”。
于是当时大脑仿佛灵光一现,就讲这些,从细节入手讲莫泊桑的语言,以些讲我们多角度的来解读文章。授课设计过程是:整体感知课文-----“我”是谁-------“我看父亲”----“我”看“我”。其中第三个环节是“我”看父亲,从对父亲的称呼上看“父亲”到“我父亲”的变化看到父亲生活的拮据,生活的无耐,对父亲的同情。从“我父亲”到“他”的变化里看到“我”对父亲的做法是不赞同的,是厌烦的。其中以从菲利普生活的家境和他对见到于勒后的外在表现为语言抓手去分析。
当时,我是信心满满的,觉得这一新设计一定会得到王老师认可的。可是当我讲课的时候,突然发现时间根本不够,又因为自己备课不熟,在讲课的时候,所讲的内容过深,过乱,被自己否定,当然也被王老师否定。
她问我,你这样设计的时候,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这一节课,你要达到什么效果呢,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什么呢?是啊,我想想,也只是通过这一节课理解了我对父亲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其它的一无所知。王老师说,新课标理念和统编教材理念中明确强调一节优质的课是要有“一课一得”的理念,即这一节有没有言语学习,知识的沉淀,技能的培养,写作能力的锻炼。这一节课明显是没有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继续备课。
再来第二次,我尝试着把教学目标定在了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知道莫泊桑小说艺术特点。我还自认为这就是用一篇为本去代多篇。自认为是把教学目标定为:情节跌宕里看人物、语言细节里品人物、构思巧妙衬人物三大块。因为我在之前看了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小说怎么教》这一本书,里面讲到,讲小说一定要抓核心,核心就是人物。读小说一定要感受人物的感受。所以我这一节课就把讲课的中心定在了分析人物上,从认识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手法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节课,我没有敢让王老师来听,我先让我的几个贴心的同事来听,听完后他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量太过于庞杂,面面俱到,板块分配太均匀,设计老旧,尤其是我讲的太多,学生基本上没有活动。
回到办公室我就开始想,怎么样在这里减少知识的含量,增加新的设计。这时,我看到徐杰老师所授的一节课,正好也是这一课,他的课设计精巧,整节课突显语言特点。以“一的短语”切入,梳理文章情节和理解文本内容。但是,我又怕这样直接使用不合适,我就在他的基础之上,去寻一寻课文当中还有没有其它的数字,于是我看到“二”和“三”。于是,我把梳理情节定在问学生文章里有很多跟二有关的短语,比如两个人,两封信,两个姐姐,两次离别等等。可是真的在课堂上呈现的时候,学生根本不按你的预设,他们找的更细小,甚至连两个一样的字都说出来。整个一节课就在这里驻足,耗费了很长的时间,效里可想而知。
课后,王老师依然问我同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我才发现我在讲课里竟然又丢了目标。王老师还提出我虽然有设计的新意,但是强加的设计是不对的,我们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能够为下一个环节去服务,前后是可以相互开合的。还有,你的设计一定得站在文本的特点上。如果是一篇短文这么教,学生可以很快找到一些词语,但是这样的一篇长文里长短语真的不容易,还有关键我的问法是错误的,于是学生才会找不到我想让他们找的内容。在这里特别提到了一节课老师与学生交流时问题的实效性。
但也是肯定了这节课我的付出,所以希望我再往前走走。
于是,第三次改教学设计路开启。
再来第三次,这次一定不能再偏目标,要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定在关注学情,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再讲。
在定目标的时候,教学参考下来了,我扒着看了两遍,看到了多角主度梳理故事情节,看到人物分析的细节,看到了视角叙述,还看到了多角度的解读。我又去问了很多初三的学生,甚至我也把这篇文章拿给初一的学生读,让他们说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哪里,有疑惑的地方在哪里。归纳总结是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喜欢,但是梳理情节的能力不够;虽然知道读人物,但是会忽略小说里的细节,对理解人物形象的辅称作用;虽然平时可以侃侃而谈小说,但是真的读小说的时候,对于小说的理解能力有欠缺。界于此,我这次把教学目标定在:如何读懂小说上,即界定小说情节四部分的方法和高潮界定的方法;从语言细节上深读人物形象。
定好了目标后,我就开始进行设计,王老师说,推进过程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前后勾联内容。于是在第一个大环节,情节梳理上。开始采用填表格的形式,但是在推内容的时候有点难,因为学生对情节划分掌握不好,不知道具体划分的点在哪里,如果一点一点的去讲,这个环节就不好办,这一环节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下面势必会推不完所有的知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把填表格变成填空题:“通过( )对于勒的( ),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让学生填空,这样直接引到曲折一词上来,直接进入高潮情节的讲解上。定好了以后,就这样来试讲一次。
教学简案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学习落实小说阅读方法。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落实小说阅读方法。
一,激趣导入
近代美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敲门声》“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导入介绍作者莫泊桑。
二,正课
(一)填空,梳理情节。
通过()对于勒的(),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情节四部分是什么?情节的高潮部分如何确定的?
知识能力落脚点:高潮部分的判定。
设置疑问:
1为什么结尾写景。
2.为什么到48自然段不戛然而止而是多余一笔?
(二)聚焦高潮,赏析形象。
1.学生自由读20到48自然段,勾画批注。
标画此处对于勒的描写语句。
思考:与前文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的想象的落差对比,初步感知菲利普人物形象。
3.赏析34段到37段。
(1)学生揣摩读范读这几段文字。
学生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读出人物什么心理,感知人物什么形象。
(3)品读语言。
①补写省略号内容,感知人物心理和形象。
②关注菲利普夫妇两个人的语言的差异,品读出两人的共性与个性。
落脚点:读小说一定要关注人物描写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③关注人称的变化,理解“我”的作用。
落脚点:读小说一定要关注叙述视角,有助于理解小说主旨,理解作者深入文字
背后的情感。
(4)解答开课疑惑。
1.环境描写对人物,情节的作用。
2.文末多余一段的深意。
落脚点:
①三要素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莫泊桑小说结尾的艺术。
三:拓展延伸
阅读《羊脂球》《项链》
四.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人物:菲利普克拉丽丝
状态:恐慌 慌乱恐慌
失魂落魄 镇定果断
语无伦次尖酸刻薄
惊慌失措
形象:无情冷漠 自私势利 虚伪贪婪
方法: 故事情节中看人物
语言细节里品人物
叙事视角审视人物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构思巧妙强讽人物
王老师说,我们老师上课不能限定内容,得让学生思维自由的放飞。又出示了答案,这是不符合教学这规律的,所以尽量不用。
还有,王老师说我讲课的时候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碎问碎答的时候太多,没有主问师意识。说话太过随意,不够具有书面化。
说实话,当时我自己对自己已经没有自信心了,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笨,什么东西都弄不好了,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在线了。加上两个班的课,一个班的班主任,学校里各项事务,班里老师请假,我要帮着上课,还有家里两个孩子,我感觉身心疲惫。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我想着就随他的便吧,讲好讲坏随便!!
王老师似乎看到了我的心思,看到了我的难处。她笑着看着我,用语温和,让我拿出书来,当一回她的学生,她要给我上一节课,让我感受一下,学习如何跟学生之间互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学着当课被学生拉走,怎么再拉回来。整整五十分钟,她一点点的讲,我一点点的听。
我学会了主问题意识是个什么概念,在这个主问题下,我应该怎么去启问。这一节课,我设定了主问题,怎么读短篇小说。
我学会了站在一个点上,让周围的语言来做为辅衬式的教学模式。从文章里找到最精彩的点,立住脚,前后勾联的讲课。大开大合中有详细的安排。
我学会了授课时要懂得等待,等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不能急于不求成,给于答案。
我学会了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他们,要让他们热爱自己的课堂。
我学会了教学环节的设置是有层层铺展的,由浅入深的,上一个环节是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的。而不是板块割裂,均等时间的。
我学会了控制自己语言,不要多讲,要少说,精说。
学会了·······
真的太感谢教研室王老师,一朝讲授,堪比我读很多的课例和理论。
带着信心,我又重新设置了第五次课堂设计。
教学简案如下:
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落实小说阅读方法即通过抓语言细节处感知人物,从叙述视角读读文旨。
教学重点:抓语言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叙述视角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喜欢读什么小说,读小说最喜欢读什么,为什么?
归点:读小说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喜欢情节,人物,还有可以喜欢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有没有大家可以喜欢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细读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1. ]观神态描写感知人物。
(原句)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改句)我父亲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采用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换词品读。
]2. 观标点符号感知人物。
(原句)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改句)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采用教学方法:朗读品析语言差异。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学生计录批注。
3.分角色朗读34-38自然段。
目的再次让学生用上面分析的方法,运用到语言的感知上,从而用读的方式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四、观称呼变化,感知叙事技巧。
1. ]“我”对菲利普的称呼变化。并思考变化产生的原因。
2. “我”亲眼看到父母前后的变化,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我会怎么想?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心理活动,从而看到我对父母的态度。
教学设计为练笔小写作,读写结合。
3. “我”看到穷愁潦倒,衣衫褴路的于勒时,内心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我对于勒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教学设计为添加感叹词,感知“我”内心的想法。
4. 作者为何设置“我”作为叙述视角?
小结:记录课堂收获。
五、拓展延伸。
《羊脂球》《项链》主要内容简介,推进了解。
六、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2.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
《羊脂球》《项链》《小狗皮埃罗》
虽然课是上完了,自我感觉即使有授课时的种种遗憾,不完美。但是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自己对自己有了更清的认识,其实自己的知识还很少,很浅,接下来需要大量的读书,以充实自我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真的能做到大开大合,主次安排妥当。要多关注课例背后设计的目的,以及完成目标的教学手段。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语言的精炼度,争取做到言出有用。
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帮助,感谢同事对我的帮助。
语文教学
7
谢谢您的支持!看过别忘了点赞啊! 越努力越幸运!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刚刚好——第一回:就是刚刚好
阅读 658
刚刚好——第二回:得到了毕飞宇的手泽
阅读 637
说说“同课异构”中的“同”
阅读 1131
展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