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问如何才能爱上读书,因为她发现她越来越不爱读书了。
想了许久,我给她回复了一句话:其实你原本可以很爱读书,只是你从来都没开始读过书,现在拿起一本书读,就是你爱上读书的开始。
她的留言,让我想到前几天,强子和我的一次通话。
我的高中同学强子,大学一毕业就去了广州的一家创业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一间小区住房的办公室,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个刚刚设计出来尚未改善的社交APP。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这家创业公司在荆棘密布的创业市场中匍匐前行。公司中的每个人也都顶着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巨大压力,披星戴月,艰难开拓。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方案,团队之间争吵到天亮;常常为了一个客户,死乞白赖地跟了半个月;常常为了一次融资,蓬头垢面三周都没出办公室一步。
然而,创业竞争往往是残酷的,从来不会因为你有多努力,而青睐你半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一点一点地腐蚀这个创业团队所有成员的激情。就像乌云逐渐遮住了明月,却怎么也等不来风。而强子也越来越顶不住了。
那晚他喝了酒,给我打了电话。电话中的他泣不成声。隔着话筒,我明显感受到了他那股从心里流淌出的泪水和从肺腑弥漫出的抽泣。
他一个劲地表达着懊恼,说为什么在学校不多读点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书籍,多了解一些市场和投资方面的基本常识。
不然也就不会在寻找顾客需求痛点和市场细分上犯致命的错误;也就不会在项目融资会上回答不上来投资人关于如何计算“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从而错过了一次融得资金的机会。
他懊恼为什么不爱读书。他说大学因为忙,不爱读书。工作后,还是因为忙,不爱读书。
确实,在上大学期间,我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每周要参加各种社团的例会和活动,我们还要参加学院班级例会和活动。我们还要准备各种考试,例如四级、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证,司法证,普通话证,教师证等等。
好不容易熬到课程结束,我们还要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我们准备简历,我们准备笔试,我们准备面试。费了九年二虎之力,终于进了一家公司,本该松一口气,然而繁琐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频繁的应酬,让一切又都回归忙碌。
别说是读书了,真的就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看来忙和没时间确实能够让不爱读书,有了一点合理性。然而忙真的就等于不爱读书吗?
难道因为一个无趣社团的主席或部长的位置,不爱读书?难道因为只是跟风考了一堆根本都没有用的证书,不爱读书?难道因为上班没有规划好时间,导致频频加班,不爱读书?
可能有时,有些人所谓的忙,只不过是在瞎忙。
忙确实不等于不爱读书。但瞎忙等于不爱读书却是成立的。很多人之所以把忙当做不爱读书的借口,很明显是因为不承认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瞎忙。
真正忙的人没有几个,一直忙的人就更少了。而瞎忙的人到处都是。因为忙不读书,是谎言。因为瞎忙不读书,才是真理。
文章开头那位读者问我如何才能爱上读书,在我给她回答后,她给我的回复是,我都三十好几了现在读书会不会太晚了。这也是很多年龄稍大一点的人不爱读书的一个理由。
确实,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知识都需要从基础开始,中间断层了,后期很难跟上。
然而,读书却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需要每个阶段的阅历来匹配。
比如童年的时候,因为童真无知,只能读一些漫画故事类的书籍;等到了青年的时候,热血方刚,便可以读一些武侠小说,科幻玄真方面的书籍;到了中年的时候,人生开始沉淀,便开始阅读思想内涵深刻的书籍;
随着年龄和阅历逐渐增长,读的书深度也在发生变化。
总之,能否理解一本书,主要和自己的阅历有关。阅历二字,一半是“阅”即读书,一半是“历”即经历。读书可以增加阅历,自然阅历也会反作用于读书。
这也就是很多人在一个阶段读一本书,很难读懂,然而在若干年以后再读,却恍然大悟。不是因为读书方法改进了,而是读者的阅历能够和作者的思想达到一种契合。
除此之外,一本书不同阶段读,读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就是因为读书是一个带着自己的阅历理解作者阅历的过程。阅历不同理解作者思想自然也就不同。
读书其实也就是读自己。
我初中的时候,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只觉得主人公王二就是一个好色无耻的地痞流氓。
等到高中时再读,便体会到王二那种从骨子里迸发的自由与那个时代的格格不入。
到了大学再读《黄金时代》,就被书中“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的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会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的爱情感动到落泪。
而现在学习写作,再读这本书,被作者文中安排的“经验之我”和“叙述之我”的讲述方式,以及时间空间交错,一唱三叹的小说结构深深折服。而这些,是我在初中时期读《黄金时代》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读书时间的早晚,而是读书人的阅历。
一些事情,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却是行动的最好时机。读书也不例外。读书从来都不晚,根据自己的阅历,选择自己能理解的书,和作者交流思想,这样你就会爱上读书。
还有一些读者会说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到现在我还是穷光蛋一个。说好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甚至前几年,农村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既然读书无用,那为什么要爱读书呢?
首先,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无用的。因为读书原本就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读书往往只是贵族人独享的奢华,毫无公利可言。没有人会用有温度的精神享受来换取冷冰冰的财富享受。
到了现代,读书变得普及,几乎所有人都有读书的权利,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贵族,大家都需要靠自己的打拼去获取财富。甚至财富成了很多人一生的追求。
当然人要生存,为了生存得更好,这无可厚非。将读书作为追求财富的途径,这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读书确实能够带来财富。这一点古今中外,例子无数。
然而,有些人因为读了书却没有获得财富,仍然是一个穷光蛋,便开始大肆渲染读书无用,就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在骨子里认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读书就是力量。
但是,知识从来就不是力量,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之子赵括,自幼饱读兵法,谈起带兵打仗,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以说他的兵法知识,在赵国无人能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知识的人,却在日后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只根据兵书办,却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终被射死。
然而,其对手秦国名将白起同样是饱读兵书,却能够结合兵法知识,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军。他也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同样是饱读兵书,一个战死,一个功成,主要原因在于是否将知识转换成了力量。
读书确实能够获得知识,但知识并不是天生就是力量,只有合理地运用知识,它才会变成力量。读书才会有用。
其次,读书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就好像是酿酒,只有在经过发酵、制曲、蒸馏、陈酿和调味等工序以后,才会有芳香的美酒。读书也是一样,只有经过输入、对照、思考、否定、否定之否定和深化等过程,才能够真正地闻到书的芳香。
酿酒需要时间的催化剂,而阅读则需要阅历的催化剂。时间不够,酿出来的酒闻之不香。阅历不够,读过的书品之不深。
在读书的道路上,等等时间,等等阅历,放慢脚步,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事情,而从人的本性来说,人人都爱享受,人人都爱读书。大多数人对那种富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充满了羡慕,羡慕源于渴望,渴望自己也能够因为读书变得气质非凡。
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书单,便会点进去然后收藏,想着以后有时间一定再买来看,然而,书单却永远默默地躺在了收藏夹里。
之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只不过被一些所谓的忙,所谓的晚,所谓的无用,遮住了眼,迷失了一颗爱书之心。
如果下次再有读者问我如何爱上读书,我就会回复他:
没有任何一条道路能够让你爱上读书,因为爱上读书本身就是通向一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