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焦虑与回避这两个家庭教育中的坑。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
最好的道理是“感受”,因为看见,所以懂得;
因为爱,所以改变。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
“不教育”中的“教育”指大量空洞无效的唠叨,在我们的一天中,是否经常会说一些无意义的充满担忧焦虑的话给孩子?比如说,早上说“好好听讲啊”,回家了会对孩子说“赶快去做作业”……这样重复唠叨的话对孩子有用吗?答案一定是没有!
唠叨的背后,代表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与担心,是家长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来自于体验。当孩子觉得冷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要穿衣服,当孩子觉得饿的时候,他自己知道要吃东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然的内在感知系统。
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往往有过多的担心,比如说在孩子小时候,不饿时会追着他喂饭,不冷会追着他加衣服,当大人的“教育”代替了孩子的“感知”时,便剥夺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这样的孩子即使身体长到成年,内在的小孩却依然停留在童年,甚至很多年后还要进行心理辅导或是各种训练才能重新找回和自己身体的链接。
再比如说,孩子学习中经常出现的 “拖延症”问题:明明半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却非要拖到两个小时才完成。家长反复催促也没有用,反而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拖延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孩子没有形成“时间感”。
一则他并不知道两个小时到底是多久,所以他会边做边玩没有时间的边界。
二则他从来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时间:做完作业后家长依然会布置其他任务或是催促睡觉,时间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他当然也就能拖就拖了。
正确做法应该是让孩子体验到“时间 ”是什么,比如把一个小时的作业可以拆解成六个十分钟来完成,让他首先体验一下十分钟到底是多长的时间,可以写几行字算几道题,让他对时间形成一个具象的感觉,这样他就知道了:哦!原来这些作业我需要花费多久来完成?
然后告诉他做完后剩余的时间呢都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会有了内在的激励系统 。
教育不能代替孩子自身的体验,而是引导开发孩子内在的感知系统,形成自我的价值认定及自我激励。
最好的“道理”是感受
很多大人一说到教育孩子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我要给孩子“讲道理”,但恰恰就是“道理”形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第一道鸿沟,容易造成亲子冲突。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家长的大道理。也没有一个大人喜欢听别人讲道理。
道理的背后,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控制。
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讲起道理来,很多孩子讲的大人还要头头是道,但是讲了之后就是不改,最后家长也觉得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因为孩子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些道理,却没有变为内心的“认同”,这样的教育缺乏“温度”,而温度是什么?就是我理解你的感受,而你也懂我,是共情。
我们可以提建议,但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自由。
我们可以讲道理,但要把长篇大论精简成几句话,把时间留给孩子自己在践行中感悟。
我们倡导沟通,但要允许对方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我的道理你必须接受。
我们建立规则,但规则是维护双方的感受,而不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
因为看见,所以懂得
和孩子相处,我们看见的是什么呢?是因为孩子的优秀而带来的满足感,还是想象中应该更完美的孩子。真正的看见,是了解他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苛求她只有变得更好更优秀你才会爱他。。
孩子如果很开心的告诉你,刚打完篮球是多么快乐,我们就可以重复一下孩子的语言当中带有情绪的词语,比如“妈妈知道你很开心”,或者说“看到你篮球打的这么好,妈妈觉得很好棒呀”,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能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一种巨大的认同感,他的感受得到了妈妈的确认,他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而如果我们说“把身上弄得这么脏,赶快去洗澡”甚至是“作业都没做就去打篮球”,孩子的感觉便会瞬间被否定,被压抑,也许他以后都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
同样的例子还有: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需要急于安慰或者去讲道理。因为任何的道理都含有评判,都是对他感受的不认同。我们可以完全可以只是告诉孩子,嗯,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的生气,或者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即使我们什么也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倾听对他的一种巨大的包容和爱。
只有能接受真实的孩子,孩子才会生活在一种无条件的爱当中,才会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外在的惊涛骇浪。而不会一直担心“如果我犯错了妈妈就不会爱我”,活在患得患失的担忧中,又因为想营造完美的自己而撒谎。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所有的改变都并非来自对方的这种压力和控制。
只有爱的力量才能带来内心的驱动力,所有的改变,都是因为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