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从新教育的需要、新教育的释义、新教育的目的、新教育的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校园、新课程等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新教育的画面,这让我大为感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陶先生从新教育的需要写起,新教育的出现,是国家的需要更是人的需要,因此新教育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然后,他对新教育做出了解释——教育的重点在于新,首先要自新,然后要长新,最后达到全新。让我不仅想起了《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自新”。大而化小,作为教师,我把这“自新”理解为教师自身系统的更新。从思想层面到知识层面,教师都应该不断地提高自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你看,那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他的文学素养多好啊!你看,那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他的逻辑思维多强啊!你看,那喜欢英语老师的学生,他的英语口语表达多流利啊!老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有人说,一个老师如果能让他的学生喜欢他,那他的课堂就成功一半了。我把这种“喜欢”理解为老师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从何而来?教师得“修炼一手绝活儿”。这“自新”就值得我们反复揣摩了。
我最想说一说对“新教员”的理解。陶行知先生说: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这是一个新教员该有的样子。而不是照本宣科,一味地灌输知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陶先生谆谆叮嘱。对于教育:
第一,要有信仰心。我们作为“新教员”一定要相信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所谓“庙小乾坤大”。老师要有信仰,有大格局,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如看一粒种子由萌芽生枝叶,看他开花,成熟。这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尤其是对我们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试想一下,作为一名“学困生”,他的心理一定比普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若我们没有耐心,没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心,他该得多么的无助与孤单?
第二,新教员应该要有责任心。我曾听人说,德国人有一个传统,无论谁在路上遇到小孩子做错事情,无论他们认不认识这个孩子,都会出面教育。放眼我们中国,如果无端去管教别人家的孩子,恐怕只有少数人会领情。更有甚者,若遇到不通情达理的,还会卷入一场是非。所以,“各人自扫门前雪”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然而,陶行知先生向我们提出了教员应该有的责任心。不仅仅要教自己的学生与班上的学生,更要包罗到国中任何人。如果作为老师尚且畏首畏尾,不敢去教育我们祖国的下一代,那我们祖国的未来不是堪忧吗?
第三,新教员要有共和精神。事事要同甘共苦。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我们学校玉皇小学的优良传统。那就是——不藏私。还记得初来学校的时候,我们这批新教师对教学一无所知,学校马上为我们组建了一对一的师徒结对,而我的老师李孝刚老师,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无私的为我指导。无论有什么困难或者问题,他都会耐心的为我解答。这让我们感动不已。我想这也是一种共和精神吧。倘若有一天我也能够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我想无私分享将是我要继续传承的美德。
第四,新教员要有开辟精神。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容易因循守旧,离不开固有的经验与模式,可是教学是需要不断开辟创新的,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变化。正所谓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根据不同的学生,我们自然要因材施教。那么不管是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我们具有开辟精神。大胆的去尝试。
第五,新教员要有试验精神。陶行知先生说,新教员不可不由自己试验得出真理,方不至于落人后!这个试验的过程也可能是“试误”的过程。我们也许会面临失败,但是如果不尝试,我们又怎么知道会有不同的结果?我想拿我们班的“模拟法庭”班会来举例。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很喜欢告状,刚开始我也像其他老师一样,当他们有矛盾的时候,就把他们找在一起共同解决。可是后来我发现,告状的人数只增不减。于是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告状的孩子被我称为原告,被告状的对象被我们称为被告。我在班会课上利用“模拟法庭”的方式,让他们各自寻找“律师”(能言善辩的好朋友)和人证物证(旁观者和证据)。然后再请法官(比较公平公正的班干部)进行断案。没想到孩子们兴趣倍增。有时候争的面红耳赤,有时候又大笑成一片。当“模拟法庭”结束后,所有的矛盾也随之解决。孩子们还是原来的好朋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锻炼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这种有意思的试验,我们教员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一章,我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全新的教育理念、炽热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这将在我以后的教学当中给予重要的指导。也更让我坚定了信心,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努力去做一名“新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