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一点点

任何人的身边都不缺想要减肥的人。围绕这个话题,可以说是门派林立,有热量派、断食派、运动派、吃药派、手术派、中医派……本文从新陈代谢的角度出发,为减肥理出了一个头绪。
一、人体的基础规律:定点体重的构成
提及体重管理,人们常将肥胖归咎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却忽视了肥胖本质是人体能量调节系统的失衡。人体如同一个配备“恒温器”的精密仪器,大脑会为身体设定一个“定点体重”——即它认为能维持生理稳定的体重范围,并调动脂肪、激素、代谢等多重机制,竭力将体重控制在这一范围内。想要科学减肥,首先必须读懂定点体重的逻辑。
(一)肥胖的医学定义:能量调节系统的失调
在医学领域,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通过BMI(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与腰围三项指标共同界定的代谢异常状态。针对亚洲人群,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为:BMI超过28kg/㎡(BMI=体重kg÷身高m²)、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体脂率超过35%、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满足任意两项即可判定为肥胖。但这些数值仅是“表象”,其背后的核心是人体能量调节系统的紊乱。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应处于动态平衡: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能量,供日常活动、细胞修复与基础代谢使用,多余能量则以脂肪形式储存;当能量不足时,储存的脂肪会分解供能,从而维持体重稳定。而肥胖人群的这一平衡被打破——大脑对能量状态的感知出现偏差,误将“高体重”视为“正常状态”,进而通过增强饥饿感、降低代谢速率、促进脂肪储存等方式,阻止体重下降。这就像恒温器被误设为30℃,即使室内温度已过高,空调仍会持续制热。肥胖者的定点体重调节系统,正是陷入了这样的“故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失调并非由“懒惰”或“贪吃”导致,而是生理机制的自发选择。许多肥胖者即便严格控制饮食,仍会因强烈的饥饿感难以坚持,最终导致体重反弹——这是因为大脑将节食带来的能量缺口判定为“生存危机”,触发了原始的“饥荒防御机制”,迫使身体通过各种方式恢复能量储备。
(二)定点体重的核心调控圈:脂肪、胰岛素与瘦素
定点体重的稳定,依赖于“脂肪—胰岛素—瘦素”三者构成的核心调控圈。这一调控圈如同“信号传递网络”,脂肪细胞作为“信号源”,通过分泌瘦素向大脑传递能量储备信息;胰岛素则作为“开关”,控制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大脑作为“中枢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调整代谢与食欲。三者协同作用,共同维持定点体重的稳定,而任一环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体重失控。
1.脂肪细胞:不止是“能量仓库”,更是“内分泌器官”
多数人将脂肪细胞视为单纯储存能量的“仓库”,但詹金森在研究中指出,脂肪细胞实则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功能远不止“储脂”。人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在成年后相对稳定,但体积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当能量过剩时,脂肪细胞会先膨胀至原有体积的6倍;若膨胀到极限仍无法容纳多余能量,身体便会启动“脂肪细胞增殖机制”,生成新的脂肪细胞。这些新增的脂肪细胞一旦形成,便很难消失,这也是肥胖者体重易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关键的是,脂肪细胞会持续分泌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瘦素的核心作用是“向大脑报告脂肪储备量”:当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时,瘦素分泌量会随之升高,大脑接收到“能量充足”的信号后,会主动抑制饥饿感、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反之,当脂肪储备减少时,瘦素分泌下降,大脑则会增强饥饿感、降低代谢,促使人体补充能量。
但在肥胖人群中,这一信号传递会出现“断裂”。长期高能量饮食会导致脂肪细胞持续膨胀,进而引发慢性炎症——“α肿瘤坏死因子”(一种促炎因子)大量产生,而这种因子会干扰瘦素的信号传递。有实验表明: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往往是正常人的2-3倍,但大脑却“接收不到”这些信号,仍会判定身体处于“能量不足”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瘦素抵抗”。
瘦素抵抗会进一步加剧肥胖:大脑为“补充能量”,会增强人体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这类食物能快速提升血糖,带来短暂的能量满足感);同时,代谢速率会持续下降,即使摄入少量食物,也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如此便形成了“肥胖—炎症—瘦素抵抗—更肥胖”的恶性循环。
2.胰岛素:脂肪储存的“指令开关”
若说瘦素是“能量信号员”,那么胰岛素就是脂肪储存的“指令开关”。胰岛素由胰腺分泌,其核心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当人体摄入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后,血糖会升高,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供细胞消耗;若葡萄糖过量,胰岛素则会将其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与肌肉中,或直接转化为脂肪储存于脂肪细胞内。
胰岛素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身体的“能量模式”:当胰岛素水平较高时,身体会处于“储能模式”——脂肪细胞会关闭脂肪分解通道,全力储存能量;当胰岛素水平较低时,身体会切换为“燃脂模式”——脂肪细胞开始分解脂肪,释放能量供身体使用。
而长期高碳水、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使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也无法有效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为了控制血糖,胰腺会进一步分泌更多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会从两个方面加剧肥胖:一方面,持续的高胰岛素会强制脂肪细胞储存能量,阻止脂肪分解;另一方面,它会干扰瘦素的信号传递,加重瘦素抵抗——大脑无法感知到脂肪储备充足,仍会促使人体摄入更多食物。
此外,现代饮食中的“谷物+植物油”组合,会加速这一过程。畜牧业中常用“谷物+植物油”喂养肉牛,以快速增加牛的体重与脂肪含量——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谷物(尤其是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会快速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植物油(尤其是富含Omega-6脂肪酸的大豆油、玉米油)会加剧体内炎症,两者结合会双重破坏“脂肪—胰岛素—瘦素”调控圈,导致定点体重持续升高。谷饲牛,这一工业时代最常见的牛肉类别,对提高人体的炎症水平是有作用的。
(三)肥胖的遗传倾向:被设定的更高起点
生活方式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因素,那么肥胖是有遗传的。肥胖遗传本质上是“遗传了一个更高的定点体重设定值”。你的基因会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瘦素的分泌效率,以及脂肪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决定你的“基础定点体重”。
1.基因对定点体重的“预设”
目前已发现多种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FTO基因(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携带FTO基因变异的人群,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更低,更容易出现瘦素抵抗,其定点体重往往比普通人高出5-10kg。这类人群即使保持与正常人相同的饮食与运动习惯,也更容易发胖,且减肥难度更大——因为他们的大脑默认“更高体重”才是稳定状态,会更强烈地抵抗体重下降。
除FTO基因外,MC4R基因(黑皮质素4受体基因)也与定点体重密切相关。MC4R基因负责调控食欲与代谢,若该基因发生变异,会导致大脑对瘦素的信号不敏感,进而出现食欲亢进、代谢减缓等问题,最终引发肥胖。
2.表观遗传:父亲的运动习惯与体重遗传
父亲的运动习惯会通过精子中的表观遗传标记(而非基因序列)传递给孩子,但这种遗传并不能“防止孩子发胖”,但可以让孩子更爱运动。研究团队对长期运动的男性与久坐男性的精子进行对比,发现运动组男性的精子中,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如PPARγ基因)表观标记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会遗传给子代,使子代的代谢速率略有提升。但实验同时表明,若子代长期处于高糖、高脂的饮食环境中,这种“运动遗传优势”会被抵消——子代的定点体重仍会升高,甚至可能超过无运动遗传的个体。
此外,这种表观遗传效应“不隔代”:祖父的运动习惯不会通过父亲传递给孙辈,只有父亲的即时运动状态会影响子代。这一研究提示我们,遗传并非肥胖的“宿命”,生活方式仍能通过后天干预,调整定点体重。
二、减肥的唯一路径:如何降低你的定点体重
理解了定点体重的构成逻辑后,我们便能明白:真正的减肥不是“对抗饥饿”,而是“说服大脑下调定点体重”。减肥的唯一路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改善“脂肪—胰岛素—瘦素”调控圈的功能,让大脑相信“更低的体重”是安全、稳定的,从而主动将定点体重下调。这一过程无需依赖短期节食,而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让体重自然、可持续地下降。
(一)核心原则:降低胰岛素水平以解锁脂肪
既然胰岛素是脂肪储存的“指令开关”,那么降低胰岛素水平,就是开启“燃脂模式”的关键。降低胰岛素水平的核心,是减少“胰岛素触发器”——即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这类食物主要包括:
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面、白面包、面条等,它们经过加工后,膳食纤维含量极低,消化吸收速度快,会迅速升高血糖;
添加糖:如白砂糖、红糖、蜂蜜、果葡糖浆等,常见于饮料、蛋糕、零食中,会直接导致血糖骤升;
超加工食品:如薯片、方便面、速冻快餐等,这类食品往往同时含有精制碳水、添加糖与反式脂肪,会双重刺激胰岛素分泌。
当我们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后,血糖会逐渐稳定,胰岛素水平也会随之下降。此时,身体会从“储能模式”切换为“燃脂模式”:脂肪细胞不再接收“储存指令”,开始分解脂肪,释放脂肪酸进入血液,供肝脏与肌肉消耗。同时,胰岛素水平的下降会减轻瘦素抵抗——大脑能重新接收到瘦素传递的“能量充足”信号,饥饿感会自然减弱,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也会降低。
(二)关键策略:转向以天然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
降低胰岛素水平的具体落地,依赖于饮食结构的调整——从“超加工食品为主”转向“天然食物为主”。天然食物的营养构成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能自然稳定血糖与胰岛素水平,同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素,避免因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
1.饮食结构的“三大核心”
科学的减肥饮食应围绕“优质蛋白质、健康脂肪、高纤维蔬菜”三大核心构建:
优质蛋白质:蛋白质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减缓胃排空速度,避免餐后血糖骤升;同时,蛋白质的消化需要消耗更多能量(食物热效应),且能帮助维持肌肉量(减肥期间若肌肉流失,会导致代谢下降)。推荐来源包括:瘦肉(鸡胸肉、牛肉、猪肉里脊)、鱼类(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蛋类(鸡蛋、鸭蛋)、豆制品(豆腐、豆浆)。
健康脂肪:脂肪并非“减肥天敌”,健康脂肪能稳定血糖、减轻炎症、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推荐来源包括:牛油果、橄榄油(冷榨特级初榨橄榄油)、坚果(核桃、杏仁、腰果,每日20-30克)、奇亚籽、亚麻籽。需注意避免反式脂肪(常见于人造黄油、起酥油、油炸食品)与过量的Omega-6脂肪酸(如大豆油、玉米油)。
高纤维蔬菜: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同时,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改善肠道健康(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代谢与激素水平,加剧肥胖)。推荐选择绿叶蔬菜(菠菜、生菜、油麦菜)、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菜花、甘蓝)、根茎类蔬菜(胡萝卜、红薯、山药,需注意红薯、山药含碳水,需替代部分主食)。
2.平衡Omega-3与Omega-6脂肪酸:改善炎症的关键
现代人群的肥胖与体内Omega-3和Omega-6脂肪酸比例失衡密切相关。Omega-6脂肪酸是“促炎因子”,能帮助身体应对感染与损伤;Omega-3脂肪酸是“抗炎因子”,能抑制过度炎症,维持免疫系统平衡。在狩猎采集时代,人类饮食中Omega-6与Omega-3的比例约为1:1至4:1,炎症水平处于稳定状态;而进入工业时代后,由于大量食用富含Omega-6的植物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与加工食品,这一比例失衡至10:1甚至更高,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加重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
因此,调整脂肪酸比例是饮食干预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包括:
减少Omega-6脂肪酸摄入:避免使用大豆油、玉米油烹饪,少吃油炸食品、加工零食;
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三文鱼、鳕鱼、沙丁鱼),每日补充1-2克鱼油(选择纯度≥80%的产品),或食用奇亚籽、亚麻籽(需研磨后食用,否则无法吸收)。
通过平衡脂肪酸比例,可有效减轻体内炎症,改善瘦素与胰岛素的敏感性,为下调定点体重创造条件。
(三)必要支撑:通过力量训练提升代谢基础
饮食调整是降低定点体重的核心,但仅靠饮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节食(即使是科学饮食)若缺乏运动配合,会导致肌肉流失,进而降低基础代谢率,最终陷入“代谢下降—减肥停滞—体重反弹”的困境。而力量训练(抗阻训练)能通过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为降低定点体重提供“支撑力”。
1.力量训练为何重要?
肌肉是“活跃的代谢组织”——每公斤肌肉每日会消耗15-25千卡能量,而每公斤脂肪每日仅消耗2-3千卡能量。增加肌肉量,能直接提高基础代谢率,即使在休息时,身体也能消耗更多能量。此外,肌肉细胞上含有大量的胰岛素受体,肌肉量增加会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肌肉细胞能更高效地利用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进一步促进燃脂。
同时,力量训练能防止减肥期间的肌肉流失。许多人减肥时仅关注体重数字,却忽视了“体脂率”——若通过节食减肥,往往会同时流失肌肉与脂肪,导致“瘦体重”(肌肉、骨骼、器官重量)下降,代谢率降低;而配合力量训练,能在减少脂肪的同时,维持甚至增加肌肉量,确保代谢水平稳定。
2.力量训练的具体方案:适合普通人的“低门槛”计划
对于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无需追求高强度训练,循序渐进的“低门槛”力量训练即可达到效果。常见的建议方案如下:
训练频率:每周2-3次,每次30-40分钟,两次训练间隔48小时(给肌肉足够的恢复时间);
训练动作:选择复合动作(能同时锻炼多个肌群),如深蹲(锻炼下肢、核心)、硬拉(锻炼背部、下肢)、俯卧撑(锻炼上肢、核心,可跪姿完成)、平板支撑(锻炼核心)、哑铃卧推(锻炼胸部、上肢,可用矿泉水瓶替代哑铃);
训练强度:每个动作做3组,每组12-15次,选择能完成15次但第12次后感到吃力的重量(如哑铃重量、矿泉水瓶容量);
注意事项:训练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快走、慢跑、动态拉伸),训练后进行5-10分钟放松(静态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四)终极目标: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非短期节食
在减肥领域,“短期节食”是最常见的误区——许多人通过极端限制热量(如每日摄入低于1000千卡)快速减重,但往往在停止节食后,体重会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任何需要痛苦坚持的减肥方法,都是在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对抗,注定失败。真正成功的减肥,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刻意克制,能让你在享受食物的同时,自然维持健康体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应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1.饮食:“享受式”而非“克制式”
科学的饮食不是“禁止吃什么”,而是“学会吃什么”。例如,你不必完全拒绝甜点,而是可以选择用希腊酸奶+蓝莓+少量坚果替代蛋糕、饼干;不必放弃主食,而是用糙米、藜麦、燕麦替代白米、白面。这种调整不会让你感到“被剥夺”,反而能让你逐渐适应天然食物的风味,减少对超加工食品的依赖。
同时,要养成“倾听身体信号”的习惯:饿了再吃,饱了就停,避免因情绪(如焦虑、无聊)进食。许多人进食是“为了满足大脑的欲望”,而非“身体的需求”——例如,晚上刷手机时想吃零食,并非真的饥饿,而是大脑需要“即时满足感”。通过区分“生理饥饿”与“情绪饥饿”,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摄入。
2.运动:“喜欢”而非“任务”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追求“高效燃脂”更重要。如果你不喜欢跑步,可以选择快走、游泳、瑜伽、跳操;如果你不喜欢独自运动,可以加入社群,与他人一起锻炼。运动不应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应是“放松身心的方式”——当你从运动中获得快乐,才能长期坚持。
此外,除了专门的运动,增加日常活动量也很重要:比如短距离用步行替代交通工具、工作间隙起身活动5分钟、做家务时加快节奏等。这些“非运动性活动产热”(NEAT)虽然单次消耗热量不多,但累积起来对代谢的提升效果显著。
3.睡眠:“充足”而非“透支”
睡眠是容易被忽视的“减肥关键”。睡眠不足(每日少于6小时)会导致瘦素分泌减少15%、饥饿素(促进饥饿感的激素)分泌增加25%——这意味着,睡眠不足的人会比睡眠充足的人多产生25%的饥饿感,且更渴望高糖高脂食物。同时,睡眠不足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加剧脂肪储存。
因此,保证每日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维持定点体重的重要环节。具体建议包括:固定作息时间(即使周末也不熬夜、不赖床)、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温度适宜)。
4.压力:“管理”而非“忽视”
长期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会促进脂肪储存(尤其是腹部脂肪),同时加重胰岛素抵抗与瘦素抵抗。詹金森指出,现代人群的“压力性肥胖”越来越普遍——许多人在压力大时会通过“吃”来缓解情绪,形成“压力—暴食—更肥胖—更压力”的循环。
因此,压力管理是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压力:冥想(每日10-15分钟)、深呼吸训练、正念练习、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养花)、与亲友沟通交流等。当压力水平降低,皮质醇回归正常,身体的代谢与激素平衡才能恢复,定点体重才能稳定在较低水平。
结语
科学减肥的本质,是与自己的身体“和解”——不是对抗饥饿,不是强迫运动,而是理解人体定点体重的调控规律,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与压力,向大脑传递“更低体重更健康”的信号,让大脑主动下调定点体重。减肥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一次“生理调节之旅”。没有捷径,没有奇迹,只有顺应规律的坚持。当你不再将减肥视为“短期目标”,而是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你会发现:体重会自然下降,精力会更加充沛,身体会更加轻盈——这才是科学减肥的真正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