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寒意中修补着月亮
——读阿牛静木的诗
读完诗人阿牛静木的这组诗,感受颇多。作为民间诗刊《夜行者》的主编,他在诗中对现实的诗意追问是真诚、直率和有益的,作为对诗歌评论有着可贵热度的诗评者,他在诗中对日常生活及细节的发掘、呈现,确有他个人的诗写视角,作为其诗人的身份所写作的诗歌去看,他的诗作粗粝之中有精心的思维逻辑、诗意铺展的脉络,较好地表达其所见所思所悟。他是一个虔诚的诗人,正如他的诗句:他依然在练习着飞翔/的方式(阿牛静木的诗《重量》)。阿牛静木的这组诗我认为呈现出三种特点:
一、叙述的简洁与现实的近距离诗意纠缠。阿牛静木不是一个自己提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的诗人,他以诗行作为连通器,打通日常生活与诗意行走之融通、气贯和自如,诗行率性,温度蕴藏。
这个深夜:严格来说已是/凌晨2:00。甲流感染。你早已/像一只嘶哑的飞鸟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抵达》
我身体早已被生活/所搬空。远方给了粮食……。现在/只剩下一种来自于远古的哀愁。/马蹄声早已远去。只留下了一路/的铃铛声。——《空山》
为了保持一种事物的完整性。/他在拾掇着一些碎片。譬如:/黄昏。黎明。村庄。书本……。/包括他本身。还有儿时的一些/记忆。那时我们还有成群的/牛羊……。邻里和睦……。——《完整》
二.诗人练就自己的诗行触敏器,摸索自己生活及诗歌探索的路径与可能的边界。集民间诗刊主编、诗歌评论为一身的诗人阿牛静木,他显然有多出一样的“手段”,去试探这个巨大的、高歌猛进的AI时空下,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诗人的微不足道的瘦弱而潮湿的诗意洞穴。一样的寒冷。一样的痛。还是/一样的失眠。我们何不大方一点/以慈悲之心放过这场雪/以及这个讳莫如深的夜晚——《抵达》
我们已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符号/就像山不再是山。人不再是人。/而只是一个隐喻。群鸟纷纷。/只剩下枝叶在风中摇曳着/我们注定一生在流亡的途中/碰面。像两个影子在认领/各自的前途:破灭。——《缺席》
写。还在写:只是不再有对象/写什么呢。什么都在写。只是/不再有具体的名称。犹如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只要不给他命名。/他就能得到永生。——《无题目》
三,作为诗歌评论写作者的诗人阿牛静木,他在诗歌写作中显然没有放弃诗的哲思性或理性表述的手法,形而上的思考是每一个诗人无法回避的一种行进模式,但作为“我”这个个体,阿牛静木探究“正在内部发生裂变汇聚成新的事物”,并融入其地域性感受后的哲思与痛苦的诗意寻觅。坐在寒意中修补着/月亮。一字一句:犹如一个受伤的/老母亲。看起来的不仅仅是苍凉还有/一片颗粒无收的庄稼地。——《完整》
所有的事物都不再那么具体。甚至/再也叫不上名字………。你努力的拼凑/拼凑。直达傍晚。才在很多意象中/渐渐的明朗了起来:像找到了/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练习》
再一次体会那来自于生命深处的/凉意。这并非一种重复的练习/也非盲目的飞翔。而是一种原始的/力量。你跟随着它的飞翔而飞翔/降落而降落。就像一座山脉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歌谣》
正如诗人自己诗中写道:“只有/在行走中才看清了它的轮廓。走。/走在生命的最深处。”写作诗歌,往往不像小说那样在可能的预计中完成写作,灵光一闪的时刻是诗人们期盼的,因而诗人往往在诗之“现场”。诗歌是伴随生活与行走的,所以是一行一行的,句式有长有短。我们相信,青年诗人阿牛静木会在这场不懈的生命行走中,写作出更多、更加称心的诗篇!
2024-9-2于四川
胡仁泽:男,1966年生于成都市金堂县。现居成都市青白江区。在《大型诗丛》《锋刃》《江湖》《诗参考》等民刊发表作品。主编《屏风》《四川民间诗刊档案》《青白江现代诗档案》等专集。民间诗刊收集、整理者。
读阿牛静木的诗
文/石匠丘
阿牛静木是我的老乡,我们都是盐源那片土地上诞生成长起来的,我们都该感谢盐源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把我们养育成了有文化的人,养育成了有独特感受的诗人。
阿牛静木写过很多评论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眼光,独特的审美思想,我很喜欢,他发出来的每一篇我都认真的阅读过。我以为他是专攻诗歌评论的,后来读过他的诗之后才发现他不仅是个年轻的评论家,更是个优秀而独特的诗人。
在现代或当代所有的诗人中,阿牛静木的诗是最独特的。
首先他给你一个很随意的感觉,让你在随意的阅读中走进随意的时间和空间,在随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你思考,让你在平静中随意的思考他设置的各种问题。
其次,阿牛静木的诗是干净的,有口语的特色,没有很多诗人特有的故作的毛病。读他的诗,就像在听一个得道的世外高人给你讲故事,故事朴实自然,但内涵却特别深刻,他是在用平凡的语言设置深奥的哲理。
其三,阿牛静木的诗让人感觉亲切,容易让人接近。很多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彩,千方百计的运用书面语和晦涩难懂的语词,而阿牛静木的诗让人一读便一目了然,没有故意设置的障碍,也没有有意设置的陷阱,容易理解且逼迫你想到与之相关的问题。
总之,阿牛静木的诗就像阿牛静木的人一样,耿直,随和,容易接近,就像读散文和小说一样的舒畅,很多文朋诗友都很期待。
2024.08.31
石匠丘,原名邱志忠,又名琼梦石加,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出版诗集三部:《寻找孤独》《穿越梦想》《远山恋歌》。生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读阿牛静木诗歌集子《向伟大的平庸致敬》有感。
抒情自然诚恳,节奏、呼吸缓而流畅,让我为之赞叹的是诗歌平实动人的抒情语言,娓娓到来。以对谈式的表达姿态,走进读者内心。有很多惊艳的比喻。“你早已像一只嘶哑的飞鸟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诗写取材于生活,也有由所写引发的冥想、反思、追问。我很喜欢这样的诗写,它的诗意并不是浮于语言表面的陌生化处理,而是流淌于诗歌背后的情感关怀。从这组诗来看,从标题到诗歌的内容、情感。也做到了“诗歌是高度的凝聚”,从反问、议论和思考中凸显诗歌的张力,耐人寻味。
毛兴华,彝族,00后,四川盐源人,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在读。有散文、诗歌见于《星星》《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汉诗》《四川诗人》《凉山文学》等。
拾捡生活里零碎的日常,莫名的愁云堆满雪夜。——读阿牛静木诗歌《向伟大的平庸致敬》有感。
读阿牛静木的诗歌,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流淌心头。“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火塘明亮的屋外,有一场寂静之雪正悄然洒在村庄的伤口。” 正如《无题目》里提到的“生活当中有些疼痛,是不完整的句子。用文学模糊地记录,但他已经不敢提及具体的词语。”
他的诗歌最难得是日常写作中有一种诗思存在,诗歌《看到你就有一种莫名的忧伤》里描写到的热恋后的爱情日常,我们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谈话,聊聊家长里短,然后随暮色相拥回家。寒冷的雪夜,总是在夜晚让他想起祖父的酒,母亲的庄稼地等。亲情写作构筑了他诗歌观的一部分,是他诗歌以情动人的优势之处。诗歌取材广袤,作为民族根性写作的提出者,他的诗歌并没有掺杂太多彝族元素,只是在抒情过程中,渲染了民族文化写作,有一种自然性,不矫揉造作。
所以读他的诗歌你会很舒适。他的诗歌是柔软的,情却是深刻、如铜斧般坚硬。犹如微醺的午夜,让你坐于山巅冥想,梦幻般游云,不经意间堆满沉默的泪水。
祁越:零零后,参加第十七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
这一首不错,以绵密见忧伤。
倒数第六行的“时代”,是否为“世代”?
意见:节律当随气韵,由气韵统率和分配节律。气韵是诗歌成因的关键,节律是文本成败的要素。
彭一田,1958年10月生于浙江温岭县江厦街,少年始习诗,人文田野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