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把这个问题降一个维度,变成:
人的写作水平会随着读书数增加而提高吗?
那所有人的答案都会变成:会。
但是,当这个问题变成:
人的写作水平会随着读书数增加而有明显提高吗?
的时候。
大家突然就不肯定了。
看来问题不在提高,而在“明显”。
而在这个问题下,说什么的都有,说明大家对于阅读提升写作水平的感知是有差距的。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距呢?
因为:我们不一样。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大家读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读了10%,这叫读感觉,读完就忘,连故事是什么都回忆不起来。
有的人读了50%,记得故事的框架,但是复述的时候让人索然无味。
有的人读了60%,记得故事框架,复述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可能是一本好书。
有的人读了80%,记得故事框架,而且知道这本书哪里写得好,好在哪里。
有的人读了100%,不但看了个故事,对作者的词汇,写作意图,写作套路和价值观等内容都搜刮了一遍,毫无遗漏。
有的人读了120%,不但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知道作者没写什么,为什么没写这个,作者抛弃这部分东西应当是怎样的心路历程。
有的人读了150%,不仅看了这本书,甚至读了好多本这位作者的书,于是通过书看到了背后的那个人。
有的人读了200%,不仅读了书,读懂了人,还收获了一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还有的人读了1000%,他发现了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深邃思想感情,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距。
(1)知识储备。
有的人是带着硬盘大数据在读书的,读的时候能够调取以前的阅读数据。
(2)选择记忆力。
有的人是带着内存在读的,一边读一边运算,然后把运算结果的一部分存到硬盘里。
(3)具象化能力。
有的人是带着声卡和显卡在读的,一边读一边脑子里各种声音和画面。
(4)阅读方法不一样。
有的人是自带APP在读书的,不同的APP之间运算效率还特么不一样。
(5)读书交流。
有的人是带了网卡在读书的,自己单机读了还不算,还要跟人分享读书心得,大家互通有无,实现了交互式的读书。
输入的东西有差别,自然在输出的时候,有的人有好多数据可以调用,有的人只记得那本书看的挺爽的,这特么怎么比。。。所以读书对写作的提升到底明显不明显,只能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