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以前,我妈67岁就因肺气肿功能衰竭去世了。那时我父亲也是67岁。那时,他独居辰溪,这个小县城我爷爷奶奶留下的老宅,辰溪这个西汉时期就建城的老县城,风景秀丽,锦江汇入沅江滔滔西去。父亲就在这个城市又生活了16年。这个16年,我们叁个兄弟姐妹都很少回家,哥哥在身边,他有他的事,时不时到家里打个望,看看老父亲,我们也都每个月和节假日到家里看看他。许多邻居都说,你爸身体好,可以再找个老伴。有好几次,我单独问他找老伴的问题,他都吱吱唔唔,想找,但没有勇气,没有房子也没有积蓄,仅剩的退休工资维持一个人没有问题,再增加几个人,就提襟见肘了。
后来有一个老师(我父亲退休前是人民教师,公办老师,吃国家粮的),给我父亲介绍一个对象,说是父亲的一个学生的母亲,四十多岁,丈夫病死了,有两个小孩,都还在上中学。父亲跟我商量,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大抵内容称晚年没有母亲的陪伴,比较凄凉,要是以后有个三病二痛,也需要一个人照顾,也把找老伴的事和盘倒出,我一开始有点惊讶,后来想想也在理。我也在想,当时我还在怀化上班,还没有到广州,经济状况并不好,我也没有回信,而是回了一趟家,与他当面探讨这个问题。我分析了正反、利弊、成败等案例,他终于明白了我们的用心,他也没有再找。
其实,再婚问题很多,男方图女方大多是年轻生理需求,或者免费保姆功能,而女方图男方钱财和房产,资源整合,印证了我们的地方方言。老来亲老来亲,同床异梦两条心。
我听到两个老年男性典型,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找免费保姆型。一个母亲的老伴因病离世,街坊邻居介绍了一个老男人,经过几个月接触,要谈婚论嫁时,这个老男人开了一个清单,结婚可以,但必须满足6个条件,一是婚前财产公证,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二是不准双方的孙辈接触,三是大病医保各自使用自己的,不足部分自己负担,四是生活在一起AA制,还有两条,我记不住了,这几条都是刀刀到肉,针针见血,看到这几条,这个母亲决定自己独居不再找老伴。
另一个是我同事的父亲,他的母亲61岁走了,独居怀化,开始他父亲过了两年的自由人,第三年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死了老公的女人,从此又梅开二度。顺利与这位女人办理了结婚手续。头两年,这个女人非常贤惠,然而到第三年,这个女人像变了戏法一样,与以前判若两人。女人不再贤惠,把男人的钱全部握着手中,我的同事,这个父亲的儿女们,每次见到他时,翻他的口袋没有红票子,都是毛毛钱。儿女们每次给他几千元,都被这个继母搜刮得所剩无几,这就是说每次他父亲的零花钱不够100元。这个继母真变态。她自己与前夫生的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但两个媳妇都被她劝离了婚,现在这两个儿子都不再婚,最变态的是把两个儿子的工资全部拿到自己手里掌握,这两个儿子真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