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荐读‖古诗词爱好者,借你一根坚实的拐杖

————*好书推荐*好书推荐*好书推荐*————

亲爱的全国书友们,你们好!

古典诗词,你在读吗?在写吗?一本好书与你相伴,助你成功!

《大鹏诗词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将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口语化,将悠久厚重的华夏诗韵形象化,读之条理清晰、明白晓畅,如饮甘怡、如沐清风,定使你欲罢不能。

该书由原浙江嘉兴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志平,大鹏扶摇文学社社长董正元(广力童子)二先生倾力编撰、倾情奉献。吉林出版社出版。

全书一百五十页,内容包括诗词理论、格律诗基础、名家诗词赏析和古体诗研究四个部分,可谓面面俱全、详实周到。

书中附有作者微信和通联方式,你可以与之交流、探讨;购书者作品优先(免费)在文学社各纸刊发表,一展你的文学风采。

春暖花开与尔行,诗与远方伴君来!

————*先读为快*先读为快*先读为快*————


大鹏诗词理论教材(草稿)

文/董正元(广力童子)

第一章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

《诗经》(诗三百)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我们现在讲的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就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多为四言句。

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造了“离骚”,古人将屈原和宋玉作品汇集成“楚辞”!相比于“诗经”而言,“楚辞”多是五言或七言的奇数句,且韵律和节奏感也更趋于完美和耐听.

汉代的“乐府诗”是为了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以五言为主,兼和杂言四言,同时七言诗也有了长足地发展,比如汉武帝与群臣发明的“柏梁体”,(下面会专门介绍)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且意义不能重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诗歌声韵学,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出现了“四声”“八病”之说,当时的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梁昭明太子等都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相传当时佛教的梵呗经赞都是曹植所创。

唐宋代是中华诗词最辉煌的时期,涌现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词人,唐代的诗歌形成了两种固定的分类:

(一)古体诗:也就是说是广义上的“古风”,也就是模仿唐以前的传统诗体,篇幅长短不一、用韵和平仄比较自由,主要分“五古”和“七古”两个方面,其中有一种七言古风叫“歌行体”,大家应该特别关注一下,最有名的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全唐与”的千古巨作。

(二)近体诗: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要探索

的格律诗,格律诗的前身是“永明体”(以后会专门介绍),它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如篇幅、字数、对仗、押韵、平仄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式,七言的称为“七绝”(七律),五言的称为“五绝”

(五律),还有一种“六绝”比较少见,这里暂时不做研究。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排律”,还有一种六句的“小律”,暂时也不做研究。

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了新的体裁,到了宋形成了巅峰,他就是“词”,词的平仄要求比之格律诗更加的严格,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被称作“长短句”,同时它又是由诗演变而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可以这么说,“词

”也是“诗”的变革。

到了元明时代,由“词”又衍生出了“曲”,所以曲也叫“词余”,但是我们格律诗本身也一直在发展,同样“古风”也在发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捋一捋这条千丝万缕的文脉,共同探索和学习中华诗词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2.

古诗词赏析系列讲座之六

        六、诗词是语言艺术(下)——格律诗

    格律诗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严格按照平仄搭配规律写出来的诗,它是由南朝“四声”基础上出现的初步讲究平仄规律的“新体诗”发展而形成,而平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规则更加详细。格律诗有几个必要的要求:

一是规定字数、句数,七言律诗是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这八句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前句称为出句,后一句称为对句),四联各有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犹如一个人从头顶(首)到下巴(颔)、到头颈(颈),再到尾巴(尾)。五言律诗则是每句五字,共八句。其四联名称与七言律诗相同。七言绝句则是一首七言律诗的一半,四句;五言绝句则是五言律诗的一半,四句。

二是律诗中间两联四句要求对仗。对仗又称对偶,是指上下句之间必须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词的结构相对。平仄相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对“乌蒙”,山名对山名,仄仄对平平;“逶迤”对“磅礴”,形容词对形容词,平平对仄仄;“腾”对“走”,动词对动词,平对仄;“细浪”对“泥丸”,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对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仄仄对平平。五言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对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词组,平仄对平平;“松间”对“石上”,名词加方位词组成的方位词组对名词加方位词组成的方位词组,平平对仄仄;“照”对“流”,动词对动词。对仗中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流水对”,即两句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但却字字相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是逢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须押韵,称为“韵脚”,且押韵一定要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逢单句最后一字不押韵(首句除外,可押可不押),必须是仄声字。押韵还有要求必须押一个韵部的韵,“一东”“二冬”,今天看来是一个韵部,但《平水韵》中分为两部,不能混用,混用叫做“出韵”,古人写诗“出韵”就像今天有人写文章写了错别字,会被认为是犯了低级错误。

四是要符合平仄规则,平仄运用到诗歌中,主要的规则有三条:

  (1)一句之中音节(两字为一音节)要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前一字好像音乐谱子中四二拍子中的弱拍,后一字为强拍,故有句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音节的前一字最好按要求,但也不强求,实在没有可用字,那么可平可仄,稍微通融一下,而音节第二个字则不能通融,否则称为“拗”,即读起来不顺。根据这一规则,一句之中音节要平仄相间,那么可以得到下面两种最基本的句式: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有人把格律句式比作一根竹竿,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相连,平仄相间隔。把开头的第一个音节称为起,把最后一个字称为“收”,那么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称为“平起仄收”句式,其中下面加横线的是允许可平可仄。根据一联之中须相对的规则,跟它相对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下面加横线的是允许可平可仄,这一句是“仄起平收”句式。这一句中“一三五不论”有点不同,除第一个“仄”可平可仄外,第三个的“平”只能平声,不能仄声,为什么呢?因为假如这个也是可平可仄,成为仄声,那么整个一句中除末字是平声外,前面只有一个平声了,称为“孤平”,后人从唐诗中发现,这样的情况极个别,说明唐人写诗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总结出了不要犯“孤平”。

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平起仄收”与“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仄起平收”成为七言律诗最基本的两句句式。

五言诗中则是“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与“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成为最基本的两句句式。下面加横线的同样是可平可仄,而“仄起仄收”的“仄仄平平仄”中同样第三个平声不能可平可仄,以免犯“孤平”。

  (2)律诗平仄的第二个规则是一联之中的出句、对句两句之间要平仄相对,出句的音节是平,对句相对应音节必须是仄;出句的音节是仄,那么对句的相应音节必须是平。也就是“平起”的句式必须对“仄起”的句式,“仄起”的句式必须对“平起”的句式。七言格律诗、五言格律诗都一样。

  (3)为了使各联之间的平仄有变化,格律诗的第三个平仄规则是前一联的对句与后一联的出句必须相粘,相粘就是即平仄须相同。假如前联的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根据一联之中平仄相对的规则,这一联的对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出句要与前一联的对句相粘,那么也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了,这样可以与前一句相粘。但是这是下一联的前句,是逢单句,而逢单句又必须以仄声收尾,那么这一句的平仄须变化一下,变成“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一来,既符合了相粘规则,又符合了单句末尾必须是仄声的要求,于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生出了第三个句式,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是为“仄起仄收”句式。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中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这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接下去是这一联的对句,又必须与它相对,那么只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句,但是这一句又是对句,逢双句,必须是平声押韵,所以又必须变化一下,变成“平平仄仄仄平平”,是为“平起平收”句式。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这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诗也由“仄起仄收”句式的“仄仄平平仄” 与“平起平收”句式的“平平仄仄平”衍化出“平起仄收”句式“平平平仄仄”与“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

这样,七言格律诗就有了四个基本句式,即:

1、平起仄收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收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图一)

五言格律诗也有四个基本句式,即:

仄起仄收句式: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  (图二)

格律诗就是这样各四种基本句式,然后每一种句式都可以作为第一句开始,然后按

照相对、相粘的规则写下去,就可以组成一首四句的绝句或八句的律诗。如果超过了八句,还是按照这一规则写下去,就成了排律。过去有人联句,就是这样不断地联下去。这里要说明一下,七言句式可平可仄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及五言句式的可平可仄“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实际上七言句中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一般还是按照规则,不能任意可平可仄,这是因为假如这两处也可平可仄了,那么有可能最后三个字变成了“平平平”或“仄仄仄”的“三平”或“三仄”,这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唐代的诗人把“三平”、“三仄”看作是古体诗的标志,所以,实际上七言句是“一三不论”,而五言只有第一个字不论。而二、四、六字及末一个字,必须按照要求规则,不能通融,否则变成拗句,失对或失粘了,即不符合相对、相粘的规则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格律诗的规则,只要记住这四句基本句式,懂得了平仄相间、相对、相粘的原理,要记住它也就容易了。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诗篇来看看这一规则的运用。

    陆游的《游山西村》大家很熟悉。它的平仄格律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首句入韵)

  丰年留客足鸡豚。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山重水复疑无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箫鼓追随春社近,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句式,相粘)

  衣冠简朴古风存。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从今若许闲乘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拄杖无时夜叩门。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三)

  第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仄起平收”句式,首句用这一句式,一般是首句就押韵,因为格律诗必须押平声韵。这里用了“浑”,属“十三元”韵部。第二句“丰年留客足鸡豚”跟它要相对,且逢双句押韵,必须平声收尾,故用“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个字“留”本该仄,因此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里用了“平”。“豚”押韵。第三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根据规则要与第二句相粘,所以一定要“平起”,而这是逢单句,必须仄收尾,故用“平起仄收”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四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要与上句相对,故仄起,因为是逢双句要押韵,须平收,故用“仄仄平平仄仄平”,“村”押韵。第五句“萧鼓追随春社近”又要和上句相粘,故要仄起,逢单句,须仄收,故用“仄仄平平平仄仄”,“箫”该仄声而用平声,这也是允许可平可仄的。第六句“衣冠简朴古风存”又要与上句相对,故平起,逢双句,须平收,押韵,故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存”押韵。第七句“从今若许闲乘月”,要与上句相粘,故也要平起,逢单句,须仄收,故用“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一句“拄杖无时夜叩门”要与前句相对,平起,且逢双句,平收,押韵,用“仄仄平平仄仄平”,“门”押韵。全诗完全符合格律。

    再看首七言绝句,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首句入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四)

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间”用的是上平声“十五删”韵部。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要与前句相对,故须仄起,逢双句,须平收,押韵,故用“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押韵。“千”该用仄声,这里用平声,也是允许可平可仄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要与前句相粘,故要仄起,逢单,须仄收,故用“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要与前句相对,故要平起,逢双句,要平收,押韵,故用“平平仄仄仄平平”,“山”押韵。完全符合格律。

再看五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句式,首句不入韵)

      天气晚来秋。  平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明月松间照,  平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竹喧归浣女,  仄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莲动下渔舟。  平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随意春芳歇,  平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五)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首句不押韵,“后”属上声“二十五有”韵部,下一句“秋”,韵脚,属下平声“十一尤”,两字不是同一韵部,格律诗中平仄韵是不能通用。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要与前句相对,故须仄起,逢双句,平收,起韵,故用“仄仄仄平平”,“天”字该仄而平,是允许的“可平可仄”。第三句“明月松间照”要与前句相粘,故也须仄起,逢单句,须仄收,故用“仄仄平平仄”,“明”该仄而平,也是允许的可平可仄。第四句“清泉石上流”,要与前句相对,故要平起,又是逢双句,须平收,押韵,故用“平平仄仄平”,“流”押韵。第五句“竹喧归浣女”,要与上句相粘,故用“平起”,而又是逢单句,须仄收,故用“平平平仄仄”,“竹”该平而仄,这是个入声字,属仄声,但也是允许的“可平可仄”。第六句“莲动下渔舟”,要与前句相对,故须仄起,逢双句,须平收,押韵,故用“仄仄仄平平”,“莲”字该仄而平,是允许的可平可仄,“舟”押韵。第七句“随意春芳歇”,要与前句相粘,故须仄起,逢单句,须仄收,故用“仄仄平平仄”,“随”该仄而平,也是允许的可平可仄。末一句“王孙自可留”要与前句相对,逢双句,须平收,押韵,故用“平平仄仄平”,“留”押韵。全诗也完全符合五律的平仄格律规则。不过此诗也有一点小的瑕疵,八句中有七句的第一字全是平声,虽然从各句看,属允许的可平可仄,但从整首诗看,犯了前人所说的“平头”,即每句开头都是平声字,这样朗读时缺乏变化。王维生活在唐代前期,格律诗虽已形成,但还处在提高、规范之中,所以与后世的成熟的格律诗相比,难免有小的瑕疵。

再看一首五言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句式,首句不入韵)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六)

首句“白日依山尽”,用“仄仄平平仄”的仄起仄收句式,首句不押韵。第二句“黄河入海流”,要与前句相对,故须平起,逢双句,起韵,故须平收,用“平平仄仄平”的平起平收句式相对,“流”为韵脚,属下平声“十一尤”韵部。绝句没有对仗的要求,但这首诗两联各自相对偶,且都是“流水对”,故读来有一气呵成、奔流直下之感。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要与上句相粘,故须平起,逢单句,仄收,故用“平平平仄仄”的平起仄收句式,“欲”该平而仄,是允许的可平可仄。末一句“更上一层楼”,要与上句相对,故须仄起,逢双句,平收,押韵,故用“仄仄仄平平”的仄起平收句式,“楼”押韵。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大约知道平仄格律在诗中的运用。格律诗可以说是充分利用发挥了中国汉字的特点,使汉语的组合达到了精巧精致的最高度,但也使诗歌成为了“象牙塔”,使大部分人望而却步,难以入门。但如果诗歌一直停留在通俗平易易懂的低级阶段,那么汉字的特点和妙处就不能充分体现,我们今天也不可能读到如此美妙动人的古诗词了。古人因格律诗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所以从小就读韵书,很小就掌握了平仄,熟悉格律,写来得心应手。但是这种形式就像“戴着铁缭跳舞”,难度极大,且很容易妨害思想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束缚了人的思维。所以毛泽东当年给陈毅的一封论诗的信中认为不宜提倡,以免束缚人们的表达。鲁迅先生曾经有过一段绝妙的比喻,来说明诗词的这种从简单到高级、从粗糙到精妙的关系。在《致姚克》一文中说:

“歌、诗、词、曲,我认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叉来慢慢的绞死它,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

在《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它(上)》中又说:“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

鲁迅这里是论述文艺大众化时讲的,好像是对旧体格律诗的批判,其实,鲁迅自己也写了不少格律诗,如他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首,就是符合格律的七言律诗。我们要正确对待诗词的格律。虽然一种形式达到精致的极点,成为少数文人能掌握的东西,但是另一种新的形式又出现了,唐代格律诗出现了,民间又产生了以歌唱为主的词,词故最早叫“曲子词”。到南宋,词在文人手中又成为高雅精巧的东西,成为少数人能掌握的形式,民间又产生了更为通俗的曲,唐诗宋词元曲,成为我国古诗词中的精品。而当曲又成为精巧难写的形式时,民歌、新诗产生了。诗词就这样沿着通俗——精巧——通俗——精巧这样的规律发展着,当然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向上的发展。总体上是向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从诗到词到曲到新诗,就体现出这种倾向。

格律诗是比较难懂的,但有不少人喜欢,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的格式规则,其他如拗句、变格、拗救等没有涉及。我们要弄懂它的原理规则还是较容易的,首先你要分辨出每一个字的平仄归属,然后记住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按照相对相粘、逢双收平、逢单收仄的规则搭配就可以符合平仄了,如果实在某一个字找不出,也不要紧,随便平仄即可,古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有人称为唐代律诗的“压卷”之作,但它的前半首有不少地方不合格律,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为“仄平仄仄平仄仄”,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失对;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全句除“黄”为平,其余均为仄声字,完全不符合规则。但人们似乎并不在乎。说明真正的好诗是不受这一局限的,当然,大量的还是符合格律的。既能适合内容,又能符合格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字所组合成特有的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格律是个复杂的问题,以上我讲的可能有错误之处,请行家指正。如有兴趣的,可以以后联系,一起探讨。

以下为机动性的补充内容: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首句入韵)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五岭逶迤腾细浪,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金沙水拍云崖暖,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更喜岷山千里雪,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七)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彩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句式,首句不入韵)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图八)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句式,首句不入韵)

    当春乃发生。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随风潜入夜,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

    润物细无声。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

    野径云俱黑,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句式,相粘)

    江船火独明。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晓看红湿处,  仄平平仄仄(平起平收句式,相粘)

    花重锦官城。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图九)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平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首句入韵)

    凌寒独自开。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句式,相对)

    遥知不是雪,  平平仄仄仄(平起仄收句式,相粘,“不”拗,成了三仄)

    为有暗香来。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句式,相对)(图十)

————*你我有缘*你我有缘*你我有缘*————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联盟村董庄组

电话:13921947097

微信:abc908645480

姓名:董正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