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一对刚从超市偷了东西走在回家路上的“父子”,经过一个小区时,看到了一个再次被赶出家门的小女孩。
这一次,他们没有束手旁观,而是将这个小女孩带回了家。随着这个小女孩的到来以及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里的各种真相,浮出水面。
何为家?是血缘?是亲情与爱情?还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或者睡觉的地方?
作为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之一,杀人夫妻?堕落少女?诱拐儿童?扑朔迷离的身世、难以言说的情感、人性的明亮与灰度……在这本书里揭秘。
当然,这个小偷家族,偷走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还为自己偷来了亲情、爱情与温暖。
在有里被阿治捡回家的那个晚上,信代和初枝都发现了她手臂上的疤痕。她们问她是怎么弄的,有里却只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
真的是这样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摔是不可能摔出这样的疤痕的,但是他们选择了不揭穿,只等着有里和他们说实话。
在那个夜晚,信代和阿治送有里回家,到了家门口,听到了两口子的吵架声。那一瞬间,信代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并且坚持要让这个小女孩和他们一起生活。
对于有里来说,那个家,只是和她有血缘关系而已,并没有亲情。可是,她在这个新家里,感受到了亲情。这一点,就足够支撑她和这个家里的人一起度过贫苦的日子了。
对于叛逆的少女亚纪来说,她本该将床的位置挪出来给年幼的有里,可是,她却坚持着不挪。因为已经年过80的奶奶,是她留在这个家唯一的原因。
即使老人身上有独特的味道,她也坚持,要和奶奶一起睡。
虽然她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她真正的奶奶。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她心里,初枝才是她的家人。而偏爱妹妹的父母,是她拼命想逃离的原生家庭。
她心里知道她有真正的家,而且在那个家里,至少可以保证她完成学业,至少可以让她衣食无忧。在风俗店打工的她,对外说自己是一个大学生,这何尝不是自己的愿望呢?
但她知道,选择了这个贫困的家庭,她就失去了上学的可能性。但是,她愿意留在这里。
因为,这里才是家,这里有温暖,这里有爱她的人。
亲情一定就是血缘关系吗?不是。
在是枝裕和的另一部小说《如父如子》里面,主角良多在面对自己的亲手儿子和已经在这个家里生活了6年的儿子的难题的时候,他原本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那个流着自己的血液的孩子。
可是,当如泉涌的思念涌上心头的时候,他才知道,血缘,比不上六年的陪伴。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描写的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家庭,他们的收入甚至不能保证他们日常的开销。可是,就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也让那些原本失去了亲情的人,在这里找到了亲情。
对于年幼的有里和叛逆的亚纪来说,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可是,对于初枝、信代、阿治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家给了他们躲避风雨、可以睡觉的地方,也给了他们亲情。
初看信代和阿治,以为他们就是一对贫贱夫妻。但是,当初枝问信代,你为什么要和阿治在一起的事情,信代回答:他不会打我。
瞬间,就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怀疑。
一个女人,要有过怎样的经历,才会对一个除了善良之外一事无成的男人死心塌地呢?
一定是因为,她曾经被狠狠的伤过。
所以,她能够接受爱吃懒做没有上进心的阿治,她能够接受继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信代也许曾想过,给这段爱情一个好的归宿。
但他们终究只是情人。
但这,也够了。
失去了爱情的初枝,收留了他们两。他们以初枝离家的儿子和女婿的名字称呼对方,并且并不靠单纯的性关系维持这段爱情。
维持他们的爱情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虽然他们不能生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把祥太和有里当做自己的亲孩子一样去养育,期望着有一天,孩子能主动开口叫他们爸爸妈妈。
最后,阿治等来了祥太的那声“爸爸”。
他没有听见,但祥太叫出口了。
这也许,就是他们相互陪伴的意义吧。
这栋破破烂烂的小楼,聚集了六个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阶级。他们六个人,都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但是,正因为他们,这所破旧得不能再旧的小楼,有了生气,有了烟火气。
家是什么?
家就是那个能给你温暖的地方。
信代的那一句“他们不爱你,他们如果爱你,应该像我这样抱你,而不是打你”让有里终于走出那个家庭的阴影,并且两个人烧毁了有里从原先的家里穿过来的衣服;
所有人对初枝的那一声奶奶,更是包括了无数的感情;
不善言辞的有里在回到原先的家里之后,仍然抱着那些从海边捡的贝壳以及弹珠汽水里面的汽水,来怀念这个家庭的温暖;
信代最后告知了祥太关于他的出生的线索,希望他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初枝靠着自己的养老金,维持着这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却毫无怨言……
温暖,是相互的。在初枝向信代、阿治、亚纪说出不如就和我住一起吧的时候,她从心里就相信,他们能够温暖彼此。
有人评论说:在这个毫无血缘关系又贫困的家庭里,看到了自己希望的家的模样。
谁又不是呢?
《小偷家族》,他们偷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偷来了人性里最美好的那些东西。对于那些独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亲情、爱情、温暖,触不可及。
可这六个人,都拥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