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牦牛喜欢的地方。作为草原,她水草丰茂,牦牛肯定喜欢,然而她也风光秀美,游人也很喜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去过一次红原,不是旅游,胜似旅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草原绿草如茵,远山舒缓起伏,河流蜿蜒曲折,心中激动,不顾颠簸就开始拍照。那时还是用胶圈,不能像现在这么任性的随意拍,但也拍了好几张,其中一张甚为满意,留存至今。
这次再去草原是专为旅游而去,时间宽裕,悠闲自驾。我们特意选了8月下旬这个时间,暑假将过,拥挤缓解,而寒冷未至,草原仍绿意盎然。我们计划从松潘进红原出,走走停停慢慢游玩。
车出松潘约30公里就到了黄胜关,之后便有了草原。黄胜关名气很大,是川西北最重要的关隘,民间常说的“出关”“关外”就是说的它。民国《松潘县志》载:“黄胜关,县西北隅七十里,为汉夷分界之处,过此关外,尽属草地。”现在关隘早已废弃,已看不出什么紧要来。但道路从此平坦宽阔,草甸起伏,蓝天白云,牦牛星布,心境一下就敞亮了舒展了。风景在路上,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幸亏有了手机,幸亏有了数码相机,拍照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尽兴。我们在路上磨磨唧唧走走停停,尽情享受这草原风光。
下午到达若尔盖,原计划到县城就停下来休息,但不知什么原因,导航越过了县城,指到一个山梁上的小平台为终点,让人哭笑不得。停车观景片刻,风很大,随即更大,大檐帽已戴不稳。很快雨到,悻悻然回到车上。再查导航,此路正是去花湖的干道,于是决定直接去花湖。雨不大且很快就停了,虽未见彩虹,却又是蓝天白云,风和日丽。路上车很少,两旁草原芳草萋萋,绿茵遍野。在蜿蜒的公路上驰骋,天空是那样的明亮,眼界是那样的开阔,心境是那样的自由、奔放。四点左右到达花湖,打听到景区要八点才关门,时间足够,且正是时候,可以傍晚看晚霞。于是买票,乘摆渡车,兜兜转转后进入景区已接近5点。
花湖的藏语名叫“麦朵措”。麦朵就是漂亮的鲜花。可惜8月下旬已基本上看不到鲜花了。但草绿水清,天高云低,水鸟翱翔,鱼游浅底,景色仍然美丽。宽大的栈桥延伸到湖心深处,围成一个大圈供游人漫步观景。我们一圈转下来才六点半左右,太阳还老高老高的,离夕阳还早,决定再转一圈。这一圈速度稍快,但拍照减少了,反而看得更仔细一些。天空云彩变换,低矮的厚云逐步散去,蓝天被一小朵白云衬托而显得更蓝,后来,那一小朵白云也没有了,纯蓝的天是那样的明丽那样的干净,心也一下就纯静了。转过身,另一面又是一望无际,水天一色,水草交融,蓝天白云,煞是美丽。
七点半左右,夕阳如约而至。湖水泛着金色的光芒,飞鸟在金黄的天空翱翔,天边的云也脱胎换骨穿上了黄色的衣裳。远山和近水,草丛和水鸟,人脸和栈道,全都沉浸在无边的辉煌中,场面震撼人心。真是天公作美,我们大饱了眼福。拍照,拍照,不停地拍照。
时间是短暂的,未等夕阳的余光散尽已到8点。该离开了,此时才感觉到风很大,天很冷。但有刚才的夕阳在心里,一切又都是温暖的。我们依依不舍乘最后一个摆渡车离开。
第二天,又是一个下午,又是一个艳阳天,我们来到久仰的黄河九曲第一湾。但是我们在攀登巴颜喀拉台的途中遇到了大风。风真的很大,没有山口,没有树梢,在无遮无拦的山脊栈道上都呜呜直叫,一股股巨大的冲击力接踵而至,似乎一不留神就会像纸片一样飞向天空;而天上,黑黢黢的乌云从远处压过来,越来越近,越来越低,似乎将要吞噬世上所有的生命。妖风,我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概念来。是的,这不就是《西游记》里裹走唐僧的妖风吗?然而孙悟空也很快回来了,一个魔法,十几分钟后又云开雾散,风停树静了。慢慢地又见蓝天白云,又是一片祥和。很幸运没有下雨,没有湿了衣服,我们可以继续攀登巴颜喀拉台。经历了妖风的洗礼,登顶顺利而愉快。
巴颜喀拉台位置得天独厚,是景区的制高点,是最佳观景台。此时,夕阳斜照,流光溢彩,风光无限。远处的黄河弯弯绕绕如飘带遗落在大地,安静、柔和、舒缓。奔腾咆哮的黄河,在上游竟是这样一幅曼妙可人的身姿,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
六点过,我们选择下山,到低处靠近黄河的栈道观览,去看夕阳下的草光水色,云彩倒影。在花湖的时候,我们嫌夕阳来得慢,这儿夕阳却来得异常的快,到水边时,夕阳已经落下山去。所幸余霞还在,斑斓的色彩溢满双眼,壮阔而安然。赶紧拍照吧,去抓住晚霞的尾巴。
若诗若画若尔盖,这是草原上看到的宣传语,真的是非常准确、贴切。
我们在红原县休整了一天,然后开启了回家的行程。路上,草原越来越小,山势越来越高,过了黄河长江分水岭的查真梁子后基本上就没有草原了。
此行,我们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