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
2018 年之前,中国互联网繁荣发展,资本浪潮一浪接一浪,但是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仍普遍处于初级阶段,以经验型、家族型等粗放式的管理为主。
2018 年互联网遭遇“资本寒冬”,融资更难、估值缩水。企业要活下去,管理升级、降本提效、加强精细化管控自然成为持续发展的一大重心,其中当然也包括研发管理。
2019 年开始,不仅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科技企业的研发体系也逐步转向数字化精细管理:让工作透明,统一规范,数字化绩效,帮助研发团队与业务团队更好的协同。
粗放式管理
- 看不透
- 说不清
- 理不顺
工作不透明
- 如何体现研发效能提升?
- 如何沟通人力资源不足?
- 如何说明开发所需成本?
- 人力
- 资源
- 时间
- ...
- 如何展示团队工作成果?
中层大部分是拍脑袋决定,凭本能、主观来管理。
基层(团队)与管理层不透明、相互缺少沟通反馈,导致管理层对团队缺乏信任,团队则觉得管理层管得太严,中层夹在中间吃力不讨好。
精细化管理
工作透明化
- 通过数据把看不见的工作展示出来
- 完成了多少需求?
- 优化了多少缺陷?
- 文档类:方案设计、流程图、用户手册、思维导图
- 通过数据把说不清的事情讲明白
—— 任务数量、工作计划、交付成果、运营反馈、绩效比对...- 为什么项目要加人?
-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
- 为什么员工成本这么高?
- 为什么团队需要激励?
- 为什么奖励 A 而不是 B?
- 通过数据把理不顺的成本罗列清楚
- “一句话需求”所要的任务清单
- 跨团队协作产生的工作成本
- 影响项目进度的障碍与解决方案
错误的管理思维:考核工时、996 工作制、只关注工作是否饱和(忙不忙),最终会造成数据作假、员工活力与热情下降,工作效率反而更加低下。
Scrum 三支柱
- 透明:让工作透明、数字化管理
- 检视:定期检视工作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识别风险
- 适应:发现问题,迅速评估、调整、解决
做到透明、检视和适应,我们可收获到:
-
尊重与信任
团队得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维护产品地图、交付计划 —— 达成共识
如果大家对目标与计划的理解都不一致,怎么确保目标达成,工作会顺畅吗?
提高开发过程的透明度 —— 建立信任
如果高层不知道团队在做什么,也不清楚项目进度,怎么确保战略落地,上下会互信吗?
与 Stakeholder 高频互动 —— 获取反馈
如果团队与干系人少沟通、甚至不沟通,怎么确保验收质量,产品会成功吗?
如果工作不顺畅、上下不互信、产品不成功,团队怎么赢得尊重与信任!
-
过程改进
通过多维度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Kanban:可视化,价值流动是否顺畅,遇到什么障碍
- 度量分析:团队速率、代码质量、系统监控、运营数据、用户反馈
管理半径
第一临界点,个人管理:30 人内;
第二临界点,通过中层管理: 120 人内;
120 + 则需要通过管理工具,例如 Jira。
所以当公司快速发展时,组织也不断壮大,企业需要进一步靠信息系统、流程规范来管理,这是成熟的代价。有的小伙伴在企业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不适应,例如面对研发数字化管理(前提当然是指好的管理),这时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结合上面的内容,换个角度去思考,尝试拥抱变化。
而咱们团队的 Leader,也要懂得向上沟通,展示团队的工作成果、帮助团队争取福利,让大家的付出有所收获。怎么争取福利呢?当然不能只讲故事,还要通过各种度量、数据报告来展示团队的投入、产出、创造的价值。
就像 VC 要投资项目,总不能只听项目团队在 PPT 上画个大饼,再补上一句“让梦想窒息”吧?怎么也得看看产品的运营数据吧:增长数、转化率、留存量、活跃度、用户画像与产品粘性等。不然怎么证明产品价值?还要看看团队的运营成本吧:组织架构、核心成员、人才储备、研发投入、管理模式等。不然怎么证明团队靠谱?
如果团队把自己看作在企业内创业,那谁是我们的投资人?
破马张飞第一期-携手方云畅谈数字化管理 观看总结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