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怎么看中国彩礼?”这个问题。正好最近在看一点经济学入门的书,就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论证过份子钱在中国农业社会中的金融作用,就是相当于保险性的投资:当自己没经济压力的时候通过给别人份子钱作为投资,其回报就是确保在自己有什么需要用钱的时候,比如婚丧嫁娶或者儿子进京赶考什么的,能通过人情往来收回投资,以应对开销。
为什么说这是金融行为呢?因为金融就是“跨时间夸空间的价值交换”(耶鲁陈志武教授语)。份子钱这种先期付出,然后在某一时段得到大量回报的行为,本质上和现代保险业非常相似——而保险,正是一种金融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观察,彩礼也同样是一种金融行为。如果说份子钱是一种保险行为的话,那么养女儿然后在某一时段通过彩礼的方式,得到大量的经济回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行为。
所以有的人将之称为“卖女儿”,从传统的彩礼作用上讲,这是对的,这就是彩礼钱的本质。
我们这么一分析,那么这个制度其实是挺冰冷的,不管彩礼在古代被冠上了什么华丽的外壳,将女儿作为投资标的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非常冷血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项制度的存在,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上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这一制度,是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更纯粹?是不是这个世界会变得跟美好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相信一句话:“存在皆合理”。这个制度的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觉得理由可能是这样的:这项制度是保证中国传统社会底层阶级存在的必要措施。正因为有了彩礼制度,中国传统社会才能长期维持金字塔形结构。
试想如果没有这项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阶级,那些在贫穷线上挣扎的人群——这部分人历来数量庞大——将没有任何养女儿的意愿,毕竟弱质女子对于生产力真的没什么帮助,还会消耗大量的粮食资源。那就会导致不管有意无意的,女孩子在底层阶级中会在出生就被遗弃或者得不到照顾而放任她很快死去。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出发,一项标的在很长时间都是出于“负资产”状态,那么人们会不愿意持有这一标的,上述情况就是必然发生的。而如果这样的标的还能得到人们的投资愿意,那它就必须具备非常好的增值潜力,女孩子的增值潜力在哪里呢?
那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事情上:传宗接代。女孩子在延续家族血脉这一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考虑到地主家的女儿嫁给佃户为妻的概率实在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底层阶级的家庭在思考传宗接代时,他们考虑的对象必然也只能是同样处于底层阶级家庭的女儿。基于这一理由,女孩子作为平时没用但在需要时作用不可替代的“物品”自然就具有非常强的投资价值,而中国古代的先民也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开始投资女孩子这个“物品”,其结算方式就是彩礼。
不知道有没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反正我尽力了。
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女子早嫁(十二岁就能出嫁),从而导致早育、婴儿存活率低、女性生育死亡率高等等现象,并非是我们的先民完全不知道女子适宜
生育年龄是多大——实际上观察一下就能发现,越是“盛世”,政府允许女子出嫁的年龄就越大——更多的还是出于经济学的理由,毕竟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投资回报周期越长,其获得的回报率越低而风险越高。盛世的时候,投资风险可以被环境整体拉低,所以恐慌性抛售的现象不明显,但是到了年景不好的时候,那么越早把女儿嫁出去(中国传统中称之为“打发出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当然就是越好的结果。
当然,中国古代“盛世”时间很少,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女孩普遍很早嫁人的情况。
你看,经济学真的能解释很多事情。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