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新认识金钱
第一部分 金钱与人格
1金钱本身无善恶,金钱离开了人毫无意义。
1-1金钱是一个媒介,我们通过这个媒界实现目的、获取体验,而很多人却错将这个媒介当成了目的。
1-2金钱仅仅是人性的放大器。吴晓波:“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他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与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1-3一个人的物质越充实,生活中能诱惑他的就越少。经济独立就是说物质能基本满足你的需求,你就会活得更自由、更轻松,拿出更多精力去做喜欢的事情。而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一辈子在金钱的困惑中生活下去。
第二部分 追求金钱
2-1要有野心、企图心。穷人的行动和思维很难配得上想成为富人的目标。野心就是企图心,是描述你对一件事的渴望程度,到底有多想要?有多渴望?有没有达到像生存、呼吸的渴望?一个人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
2-2穷人是最渴望赚钱的吗?很多人渴望的是无成本、低成本赚钱、躺着赚钱——这是不劳而获的思维。
2-3早出晚归、日复一日的工作也赚不到什么钱。你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如何提高工作的产出、如何增加自身的技能。
2-4环境的确会影响人。身边的自律者、野心家会大大影响到你。尽量努力改善周围的环境
第三部分 停止无效学习
进步、好的学习是建立在有效时间之内的有效学习之上的。
学习有三个区:舒适区——非常熟悉的内容,已经接触到天花板;恐慌区——怎么做都理解不了,远远超出了能力范围;学习区——介于两区之间,在能力范围内拓展边界、拓展学习区域。
第四部分 省钱
1省钱与花钱的道德属性
只是两种财务调配方式,不应包含道德评判。“省钱的原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
2想省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到底哪里更重要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且体验是无价的,难以横向比较。
3省钱的本质
“积少成多”是一种静态思维,既没有考虑通货膨胀,也没有考虑金钱附着在人身上所产生的的价值。
用发展的思维看——金钱附着在人身上产生更大的价值,即自我投资。买书、旅游、去体验,无用之用为大用。“进取型人格”不用无节制省钱,不要抹杀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
第五部分 正确的财富观:开源>节流
开源的人节流很容易,但节流的人开源很难。
2另一种“开源”是投资自己,如果把自己当成一块地。你把今年的收成存起来还是用来改良自己?在多少年后,后一种——不间断地去投资自己,会在价值上产生爆炸式增长。
理财——系统性工程。包括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负债、保险六大部分。基于一个水库模型。每个月灌入一定的水(收入)。旁边有一个大坝,往外流水(消费);水库里的蓄水量是储蓄、水库旁边有一口慢慢注水的井是投资;水库干了,向别人借水是负债;还水的时候多给一点是利息;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不断稳固大坝是保险。理财就是合理调配这六部分的比例。首先要有很好的未来感,把雪花变成雪球。同时要愿意去规划、打理。“四三二一理财法”:40%用于投资、30%用于消费、20%用于储蓄、10%用于保险
第六部分 为什么人与人差距会拉大
收入分为资产性收入,如房屋、股权分红、版税;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换来报酬。最大的差别——是否持续性。你休息的时候有没有收入。《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提出的观念:增加资产、减少负债;增加资产性收入。资产是能为我们带来钱的东西。
劳动性收入积累来增加资产性收入,之后持续投资,让资产性收入占比增加;同时不断投资自己,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眼界。充分利用自带红利。
增加单位劳动价值——持续学习技能,复合技能,形成正循环。能力-平台-收入-购买资产-投资自身-继续进步,提高单位劳动价值,源源不断带来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