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些企业主高调的论断,“所有员工都是人才,关键看你们这些管理人员怎样去培训好,怎样去用好。”这样的论调,我姑且命名为“泛人才论”。对这种论调的理解与判断,我们可能需要使用时空观点、中庸观点、需求满足观点,从论调的发起者与支持者两个角度来分析。
什么是中庸观点?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两个极端上的观点都是不怎么正确的,而比较折中的观点就相对正确一些。这个折中点就是“度”的概念。显然,“所有员工都是人才”的说法就是处在了一个极端上,所以就不够正确。
那么,这种泛人才论有没有其合理性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从时空的观点来分析。如果这种论调放在一个无限大的时空里讨论,应该是相对正确的。举例来说,同样是儒家,孔子这个创始的掌门人不得志,而后起之秀董仲舒倒是得到了赏识。孔子的不得志与董仲舒的得志,都是时空造就的。孔子碰到汉武帝,一定会大有作为;董仲舒生在春秋乱世,一样得不到重用。所以,时空,无限大的时空下,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也就是人才了。确实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时间上要生得逢时,能力上要符合需求。
所以,需求满足的观点在具体的微观时空下就是判断是否人才的关键了。韩非子是人才吗?他身前与身后,都有很多人认为他是顶尖的人才。但为什么得不到重用而死于秦国的监狱呢?有人说,韩非子是被同学李斯害死的,我们今天分析,应该是秦王嬴政要致韩非子于死地,因为韩非子的理论满足了嬴政的需求,但是韩非子的存在却是嬴政不希望的。由此看来,你所做的事情,你所具备的能力,如果能满足别人的需求,这个人就会看重你。当然,别人或许只是采纳了你的观点,但是不能让你这个“心知肚明”的人存在,所以你仍然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最终还是要消失的。
经过这三个观点的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发论者与支持者的立场。发论者的出发点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如此论断,非出于真心,只是作为批评管理人员的腔调而已。其二,真心诚意,确实觉得所有人都是人才,决心用好所有人。事实上,第二种情况,太理想了,总有人是不符合阶段性人才标准的。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好像还没有看到严格执行第二种情况的。所以,不要标榜自己,客观一点就好,该进人该退人,还是实际一点好。否则,伤害的不只是自己。
站在支持者的立场,这种论调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不得志的情况多半是因为时空上出了问题。历史上,我们清楚的、代表性的就有孔子、韩非子等人,而真正“怀才不遇”的多半是无名氏,那就更是大量了。碰到这种情况,你有两条道路:要么隐才,要么隐身。
说来说去,“一朝天子一朝臣”,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而目空一切,不得志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或是垂头丧气。真正的才华常常是隐着的,“高手在民间”,你就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