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首日被判售假,商家懵了
一款熟悉的热销单品——Estee Lauder/雅诗兰黛小棕瓶眼霜15ml,刚上架不到24小时,却突然遭遇淘宝平台的信息层面售假处理。该商品仅成交一单,还未投入推广,店铺就收到了“涉嫌发布假冒商品”的通知。链接直接被下架,店铺也面临降权风险。对商家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售假标签,究竟从何而来?
这款商品本身为常见的大牌护肤单品,商家在上架时参考了官方图文及参数,力求信息准确。可如今,平台系统基于商品信息、店铺情况和成交行为,直接认定涉嫌问题。信息层面排查手段越来越细致,任何一个看似普通的描述、标识或行为,都会触发系统风控。
冤屈背后,是日益严苛的排查机制
对于中小商家来说,这样的误判尤为致命。平台并未提供更细致的违规细节,也让商家在面对处罚时感到无所适从。但可以确定的是,平台正逐步收紧对品牌商品的信息审查,特别是头部品牌,如雅诗兰黛,成为排查重点。
坚持争取,终于迎来转机
尽管售假标签压得人喘不过气,商家仍未放弃。在认真梳理信息、积极反馈后,终于迎来转机。处罚被撤销,商品链接得以恢复,店铺影响也随之解除。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结果令人欣慰,也反映了平台处理仍有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