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法量化的真相

评价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包含着更多的真相。而真相往往隐性复杂,不好操作,所以评价的矛头最终指向结果,变成一堆简单冰冷的数字。——题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又到期末,各类量化数字纷至沓来。长年累月被数字左右的老师们,面对评价制度,难以潇洒。平时看起来挺豁达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变得分分计较起来。此时,真的是“只见分数不见人”。

今年三年级的语文试题出得很糟糕,第一大题“看拼音写词语”,有三个词是二类字,一句古诗填空竟然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道同步阅读的判断题是病句,作文要求前后矛盾,给老师和学生造成极大困扰,实则是出题者不了解教学目标,不细心审题,对师生半学期劳动的不负责任。有些家长对这次语文试题的质量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

教导处把全校语文成绩公布在QQ群,我大致浏览一下,发现有的年级组差距较大,我们年级组比较均匀,我居中,很满意,因为我遵循自己的教学思想,已尽力而为。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最终人为地把考分距离拉大,能看出些许问题,但不是全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数字量化,“量”不出平行班级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譬如,有的班级般生只有几个,有的般生十几个。般生越多,老师付出的辛苦越大,效果未必理想,因为学生智力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差异,非老师一己之力所能改变。

数字量化,“量”不出老师的无耐。我班有两个语文考四十几分的孩子。我穷尽所能,也只能教到这个程度,只恨没有神力相助。其中一个男孩是上届某个班劝休留级的,把“包袱”甩给我们,实则留级并不有益孩子学习成长,反而更糟糕。其他年级或许也有这类学生存在,但量化制度一刀裁,不会细化到这种程度,只能哑巴吃黄连。

数字量化,“量”不出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弊病。迫于考评压力,有老师为提高一己教学成绩,常利用课间操、音体美等小科,留学生补作业辅导功课,可谓用心良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数字量化,“量”不准老师们的教学常规。备课大多已演变为抄来抄去的游戏,各类作业以一、两个评价者粗略翻阅,容易以偏概全,只看见表面文章,无法关注到真正的实效性。

数字量化,“量”不出老师对教育的情怀。在有的老师眼里,学生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这样的老师不忍处处压制学生,不会留过量作业,不会搞题海战术,他想让学生保留天真活泼的个性,担心急功近利使学生早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在有的老师眼里,学生更多是作业的机器,考分的工具而已。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修炼。只有走出数字量化的困扰,才能找寻到教育的乐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