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可以养成|8月复盘

8月又过去了,简单做个复盘总结,看看过去的一个月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有什么不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1、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2、有哪些收获

3、不足之处有哪些

4、九月份计划

以下开始正文。

一、坚持的习惯有哪些?

这个月依然坚持读书、写作、运动、早起等有复利效应的事,也逐步能感受到自己的一些进步。

1、坚持早起

本月坚持早起31天,当然也并没有太早,更多都是5-6点左右,包括周末。

早起后读书、写作,享受这一份清净,感觉特别好。

2、读书

统计了一下,这周一共读了15本书。

3、写作

本月写了31篇每天日课,累计60857个字。

做了4次周复盘,累计10183个字。

读书卡片、生活感悟、碎片记录大概2万字。

总计本月一共写作9万字左右。

4、运动

本月一共骑行运动24天,力量训练26天。

其中骑行累计600公里,俯卧撑1300个。

体重平均维持在67-68公斤范围内,没有过多波动。

二、有哪些收获

本月工作不是很饱和,因此读书时间较多。

读书之余也写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思考,也收获了一些感悟。

先把之前周复盘中总结的部分收获进行简单汇总,作为集中记录。

1、坚持,可以养成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习惯培养顾问古川武士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到了很多小技巧和方法,很有价值。

书中提到,我们坚持做一件事的过程会经历三个阶段:

01 婴儿学步

刚开始培养一个习惯的时候,一开始的一周左右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叫“反抗期”,这个过程失败率高达42%。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很多行为,其实在大脑中是有路径依赖的,你做的一个很简单的习惯或者动作,都是大脑中的神经通路的一次放电活动。

如果有现成的通路,那么你做一件事就不会费力;如果没有通路,这时候会感到特别痛苦。

这就像是你爬山一样,如果沿着固有的台阶往上爬,会感觉到比较轻松,可以很快完成。但是如果没有现成的台阶,需要你自己先找到路,沿途还有各种荆棘不断刺痛你,此时你会感到相当难受。

我们培养习惯的过程,同样如此。

那如何做呢?

书中给出了两个对策:婴儿学步和简单记录。

就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像个婴儿一样,先学会站立,然后慢慢迈出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不要试图一下子跑起来。

02 设定开关

第二个阶段叫“不稳定期”,就是自己初步建立的习惯,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导致出现无法坚持的情况。

比如想着每天下班后跑2公里,但是各种临时加班、天气状况、其他意外情况等等,都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导致无法持续做下去。

我去年刚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因为是春天,每隔几天就出现一次大风,每当此时就让我很是崩溃,好不容易坚持的骑行习惯,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甚至会出现中途断掉的可能性。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作者的方法是: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坚持的机制。

怎么理解?

我们培养一个习惯,前提是一定要模式化,即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做某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行为,这是保证行动可执行的关键。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制定“弹性计划”,即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或者其他无法避免的状况时,先保证自己的思想是在培养习惯上的,而不是被打断了就破罐子破摔了。

待这个阶段过去后,再去补上这个习惯,不能因为中途中断一天,觉得自己的整个过程不完美而出现懈怠情绪。

同时,我们要设定例外规则,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狠。

不管你计划的多么周密,肯定不会完全按照计划来走,如果一旦出现计划外的事情,过于焦虑和纠结,只会扰乱自己的心绪,这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不稳定期,增加例外规则,比如当某天状态不好时,我可以不做,适时放松一下,但是仅此一次,或者只完成5分钟也可以,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设定例外规则,并不是为了给自己逃避培养习惯的过程找理由,而是为了一些超出计划外的情况设定弹性原则,能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渡过。

03 感受变化

第三个过程叫“倦怠期”,即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无聊、烦躁,感受不到这件事的意义,总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开始心灰意冷,甚至萌生放弃的想法。

这个你与习惯培养的最后斗争,是胜利前的黑暗,就像作者说的:

其实这是因为你已经开始要适应“新习惯”了,习惯引力为了维持现状而设法抵制你所做的一切,做出最后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增加一点变化,不要单调的行为持续下去。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长久坚持对一件单调无聊的过程充满激情,总得换点花样,让大脑减减压。

比如我骑行上下班的过程,坚持走某条路线一两个月后,感受到了倦意,开始觉得疲惫和无聊,那么我就可以换一个别的线路走一走,看看平时没去过的地方都有什么,甚至可以中途停下来驻足思考观察,让无聊的过程,出现一点生动和可爱。

这是非常重要的策略。

坚持一个习惯不容易,千万不要到了最后一刻放弃。

当你开始感觉有些累了,那完全可以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方式、增加一个新的角度等方式来重新定义你的这个习惯,可以更好的迈过这个倦怠期,最终迎来习惯养成的时刻。

2、写作是练会的,不是学会的

现在好多想学习写作的人都会报一门或者几门写作课,看到海报上那些带有蛊惑性的引导语,觉得自己上了这门课就一定可以学到妙笔生花的技能。

当真的报了班,发现老师讲的内容不过如此,没什么含金量,没什么亮点,而且很多道理或方法自己都知道,觉得自己上了当,被割了韭菜,开始诋毁、抱怨,惶惶不可终日。

这些人可能犯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认为写作是可以学会的,实际上,写作这种技能,从来没有学会一说,都是练会的。

《写作是门手艺》中写道:

写作只是一门手艺而已。油画是比写作更难训练的一项技能,它更需要艺术细胞。

任何方法技巧,在大量练习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像学习开车一样,在你刚开始学的过程,上车后如何按照一系列流程做动作,如何正确启动,如何挂挡,如何起步,如何关注周边行人及车辆,靠边停车如何做,等等。

这些繁琐的步骤,让你非常紧张,而且频繁出错。

但是如果你不去训练,不去实际开一开,光去记忆这些步骤、过程,就算滚瓜烂熟,到头来你可能还是不会开,遇到了情况依然不会做判断。

当你实际上手训练,开了一段时间后,你不再记忆开车步骤,所有的动作都变成了肌肉记忆,变成了一种潜意识,挂挡、起步一气呵成。

其实写作同样如此,光去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各种模板、套路、框架、结构,如何起标题、如何写开头、如何列大纲、如何写过渡语、如何结尾等等,把这些知识背的再多,如果你不亲自写一篇出来,可能永远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只有当你不停地写,不停地练,不停地总结,根据自己的内容不断作调整,让自己在真实的场景下大量练习,才能最终练成写作技能,不再惧怕任何写作场景。

学到一个方法技巧,马上去应用,马上去实践,马上去写,不要觉得学到了这个方法,自己就会了,其实差得远了。

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纠正,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连接和肌肉记忆,才算真正学会了。

托尔斯泰说过,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

英国小说家P·D·詹姆斯也说过类似的话:

别只是花很长的时间在打腹稿,在脑子里写计划——去写吧。只有靠实实在在地写,而不是做写作的白日梦,我们才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风格。

只有大量刻意练习、大量枯燥重复才能锻造出肌肉记忆,让写作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

3、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本月看了脱不花的一个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学到了三级导师制,觉得很有意思。。

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特别重视跟高人学习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找到自己周围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问他们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这个行业的高人都有哪些?如何找到他们?应该看哪些书?掌握哪些方法?等等。

通过这样的一圈问题下来,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大方向,知道怎么去链接更高层次的人。

找到更高层次的人后,继续追问各种问题,比如他们对行业发展的看法,他们如何看待这个行业的一些体系,这些行业还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如果从零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需要看哪些书,悦哪些人,听哪些课等等。

最后,按图索骥地找到最牛的一圈人,通过付费等方式加入他们的圈子,一方面进行围观,另一方面进行高水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问,这样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些印象。

这三个步骤,脱不花总结起来叫:入门、进圈、拜佛。

冯唐曾经介绍过麦肯锡的学习法,其实本质也是这样的。

首先找到这个行业的3-5本经典书,通过阅读书目、概念等,初步了解行业内容和术语。

其次找到这个行业内的专家高手进行交流,以空杯心态不断问他们一些问题,让自己在更高维度下去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最后继续返回来进行主题阅读,进行实践。

整个过程,本质上都是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快速搭建起自己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完全依靠自己从零开始摸索。

这个方法很好用,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最难的是接触牛人的机会可能没有。

对普通人来说,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各种搜索技巧,通过主题式阅读,快速搭建框架,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

4、培养习惯的核心在它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让我学到了一个概念:髓鞘质。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神经回路的过程。

学习的任何内容,都会经过神经细胞和神经突触,不断建立连接。

连接越强,也就意味着表现出来的技能越强,熟练度越高。

髓鞘质,作为一种绝缘体,可以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的外表面,学习过程的放电过程,以至于建立神经通路的放电过程,不会出行过多耗散。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这个绝缘体越多越厚,放电过程的耗散就越少,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会越精准,越熟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建立髓鞘质的过程。

这个髓鞘质有个特点,属于软质的东西,很容易丢失,也很容易让自己变化。

在50岁之前,这个东西会不断出现变更,既容易与别的神经细胞建立联系,又很容易消失。

那么这就形成了两种情况:

其一,我们的任何技能,都可以通过不断建立髓鞘质而习得;

其二,任何技能,一旦放下,髓鞘质就会萎缩变小,最终使得神经放电过程耗散过快,导致最终出现技能丧失。

那么我们为了巩固自己习得的技能,就要不断重复,不断练习,不断去总结,方可保证髓鞘质越来越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教授乔治∙巴特克斯博士说:

“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

菲尔茨博士说:

“实际上,所有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

三、不足之处有哪些?

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做一些事的意义。

想去定位和喜欢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和有关提高自身品性的书籍,比如关于自律、行动、坚持等品质的。

看和想其实都很简单,但是做到却非常困难。

为什么一个人总是做不到自己的所想和所列计划呢?

我想,根本原因还是动力不足,没有一个做这件事的动力。

寻找到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是支撑走这条路的一个重要引擎,只有先有动力去做,才能逼着自己去寻求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认识各种高人,去学习各种付费课程等等。

就比如写作这件事,首先要明白这件事的本质和核心意义是什么,如果理不清这个事,或者仅满足于表面现状,只去关心眼前利益,那是肯定做不好的。

做一件事,要有长期主义,要耐得住寂寞,要笃定自己内心。

不要浮躁、不要焦虑,看到别人取得的各种成绩,又涨了多少粉丝,挣了多少钱,一定要明白,那是人家前期的积累足够多。

当你自己的积累没那么多的时候,就不要盲目去比较这种表面现象,因为这样只会徒增自己的焦虑感,让自己开始怀疑自己。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坚持自己的内心节奏,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步骤,按部就班;

不要焦虑,不要浮躁,不要被眼前各种利益和复杂去蒙蔽双眼,要看到别人成绩后面的努力;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源自两个字:坚持。

按照他们的这种路就长久坚持一件事,笃定自己内心,不要把涨粉和收益当成目标,而是把修炼自己的能力和心性当成目标,慢慢去靠拢自己的初心;

任何学习,都会有平台期,一开始认知较少,随着学习深度的提高和强度的提高,提高肯定是很快的,但是后面一定会遇到平台期,这个阶段进展缓慢,进步缓慢,往往会让人丧失信心。

但是这个阶段一定要挺住,方法是把每天做的事当成是自己的磨练,同时每天进行复盘,及时看到自己的问题。以便尽快通过这个阶段。

只有熬过去才会继续迎来新一轮上升。

四、九月份计划

1、坚持每天的习惯不动摇;

2、写不少于30篇原创文章;

3、读书不少于5本,重点做读书卡片,记录读书感受;

4、运动不少于20天,每天90分钟;

5、完善专栏和打磨课程大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