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孩子们能通过身边的物体建立起对这些单位的表象认识。例如:1平方厘米大概有指甲盖那么大,一平方分米大概跟展开的手掌那么大,一平方米大概有一块黑板面那么大。
这学期我们继续学习面积单位,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公顷”这个新的面积单位,根据所学,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它是指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并且也很容易的得出了“1公顷=10000平方米”的结论,对于此进率的应用也是得心应手。到此为止,知识点的掌握堪称完美了,但是还严重缺失的就是对一公顷的直观表象认识。
于是让学生们思考:教学楼的建筑面积有多大?学校操场的面积大概有多大?比一公顷大吗?如果让你来测量教学楼和操场的面积你会用什么测量工具?
今天上课时,有个学生说她带来了老爷爷用的卷尺,长度是30米的,并且迫不及待的拿给我看,我看了下,确实极具年代感,卷尺的开头部分还断掉了一大截,我故意不做声响想看看他们如何处理。另一个孩子带了一大团毛线,于是让孩子们带着纸笔下楼去了。
要想测量教学楼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孩子们说可以看成是个长方形,需要测量长和宽。首先测量宽度,卷尺的起始端与教学楼的墙角对齐,另一个学生扯着卷尺就跑了,跑到尽头处,激动的不得了。这时我要求她们读数,站在尽头的孩子看了一眼卷尺上的刻度,大喊道“20米,老师这个数是20。“其他同学,过去读数,看看这里的20是20米的意思吗?”几个同学迅速围观过去,前前后后看了看,好几个同学坚持着就是20米,卷尺的刻度就是20,一个细心的同学说:“老师,这个20表示的是厘米,它的前边写着20米,应该是20米加20厘米”,引导其他同学观察确认。然后让学生从头开始数数,一米一米的数,同学们发现,标着2米的地方才是1米,标着3米的地方才是2米。“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标着的数字和实际的长度差一米呢?”好几个同学答到“卷尺前边少了一米,断掉了”,这一谜团终于又被解开。最终确定为19米20厘米。
当用卷尺再去量教学楼的长度时,发现尺子不够用了,追问“卷尺长度不够怎么办?”
“量一次做上记号,再量一下。”
“量出一个一米的棍子,一米一米的量。”
“用毛线量出来,再量毛线的长度。”
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
最终他们选择了用毛线,量出毛线的长度为60米。
教学楼的面积用长乘宽计算,19米20厘米,不方便计算,于是引导取整米计算,是用19合适还是20合适呢,孩子们认为用19更准确些,根据本学期刚学的四舍五入原则也讲的通。于是计算出教学楼的面积为1140平方米。
扯着60米长的大线到操场上,这时让学生估计操场的宽度比六十米多还是少,孩子们也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更是没有边际的一通瞎说。拉上线就见分晓了,六十米线量不到操场的边上,又用卷尺量了15米,操场的宽为60+15=75米。
操场的长一眼看不到尽头,用了60米大线,卷尺又量了三次,还剩下3米,所以长为60+29*3+3=150米。算出操场面积为11250平方米,比一公顷大一些。看上去无比宽大的一个操场也不过才一公顷多点,孩子们感叹“公顷”的确是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生活中感知,让知识变得有用,让数学变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