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的“静”,是指机器固定在一个地方,始终只用一个景别拍摄,可以被理解为“无人值守”——这里的“静”是指纯粹的静止——“无人值守”。在实际拍摄的时候,你尝试着用远、中、近、特写等不同景别、以及其他角度、机位拍摄同一事物,(当然,首先你的构图要合格,有DC摄影基础的同学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做后期的时候,将这一组画面每个两、三秒剪辑到一起,看看,你会难以置信这一组镜头这么“专业”,同时也不敢相信这一组镜头是自己拍的!没错,这的确就出自你的手笔,因为及已经基本掌握了静态影像的拍摄技巧,就这么简单。
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让摄影机静下来比让摄影机动起来——难多了!!!
让摄影机的“动”起来
摄影机的动,有“推、拉、摇、移”四大要素,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推、拉”仅仅是指通过改变镜头内部的镜片位置所产生的光学变焦效果,“摇”是指通过改变摄像机的方向和角度,来获得同一场景内更多的拍摄内容,可以上下摇、左右摇、波浪起伏地摇、斜八叉花地摇,甚至没有规律随意地乱摇。
“移”是指改变摄影机的位置,是最复杂的。分为上下移、前后移、左右移、上下左右一地移、上下左右前后一起移⋯⋯.在五维空间里,只要有想象力和辅助设备,可以随心所欲。
1,先学会静:多拍摄静止画面,锻炼心里稳定性。最好上三角架,若懒得用三脚架,可以借助树杈、石头、桌椅板凳、车身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固定物体,协助完成画面的稳定性,尤其是长焦端。请注意:如没有特殊意义的构图和构思,一定得让画面保持平行和垂直可以用地平线、墙角、电线杆等环境内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像好多MTV或者地下电影中那种又摇又晃又歪又斜的镜头,都是经过上百年的修炼才取得的正果,初学者不建议这么搞。
2,分镜头技巧:拍摄静止画面的时候,景别多变化,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要拍到,照顾宏观的时候,也要表现细节。尽量多带环境关系。
3,让画面动起来之推拉技巧:推、拉速度均匀,忌讳忽快忽慢。起幅(开始推、拉之前的固定画面)和落幅(推、拉结果的固定画面)力求稳定,并且多停留3秒左右。做到一次推拉就是一个完整的镜头。
4,让画面动起来之摇的技巧:和推、拉一样,摇匀速摇,忌讳忽快忽慢,起伏和落幅同样稳定三秒左右,摇一次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摇之前要确定目标,起幅和落幅都要有内容,你从一堆人群摇到一面白墙上,这个镜头就没有被完成。
5,学会奔跑:要想多角度拍摄固定镜头,通过积极奔跑移位变换取景位置,造成全方位视角的感觉,使拍摄画面角度丰富。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在任何一个拍摄位置都尽可能多拍一些景别(远、中、近、特写、推、拉、摇、移)
6,减震效果: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上下移动,手臂尽量弯曲成90度,让取景器LCD刚好摆在视线的正前方,方便监看。并且,步幅摇平稳均匀,以方便手臂随着步伐灵活地上下摆动。这样可以起到减震效果,尽量减小DV的震动幅度,增加画面稳定性。
我们走路的时候,前方景物的感觉是固定的,但是手持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在屏幕上就觉得颠簸,看着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人体经过几十年的平衡调整,尤其是眼睛,会对所看到的晃动物体进行修正,所以本来走路时产生的晃动,在视网膜里都被修正了。
7,背景选择: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拍摄,都要选取代表该地域和环境明显特征的景物作为背景。如果背景标志与拍摄主题所处角度相反无法同时收入取景器,可以采取摇镜头的方法带进画面。
8,前景选择:被拍摄物体和摄影机之间,若有一些花草、树枝等作为前景点缀,画面会更美、更有意境。当然,这么处理是带有一定艺术构思的。像新闻或纪录片的拍摄,如果没有的这些前景话,也合情合理。
9,人物拍摄:利用分镜头方法,先交代人物所在的环境,然后拍摄表情、动作、衣着特写,尽量做到面面俱到,通过镜头来交代人物性格、身份等信息。例如可以拍他的胸牌特写,交代人物身份。或拍他的脖子上的项链、手表,表现人物性格。
10,风景拍摄:对于美丽的风景,广角、变焦、推、拉、摇、移、特写、等等一切皆有可能的手法尽量都用上。逆光顺光都用上,构图合格,就是好镜头。除非有特殊构思,不要晃动。
11,反打:在拍摄类似车辆、焦点人物行为等等固定场景的时候,就跟新闻采访或晚会一样,拍一些旁观者的反应表情或地理环境,会更加有真实感。
12,长焦效果:用来拍特写,入木三分地表现细节。长焦拍摄时,应该尽量保持镜头固定,没听说过在最远的长焦端还摇镜头的(不是没有,非专业训练和多年经验积累,根本摇不出合格的镜头)。例如车轮特写、人物表情、动作、手势、器具特写。
13,光线运用:正面光、轮廓光、背景光、逆光、侧逆光⋯⋯根据具体构思,正确选择。
14,特殊效果:剪影、倒影、投影、纯粹的特写、俯拍、前后焦点变化等等。
15,尝试当导演:拍摄人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心情氛围,安排一些表演性质的场景,增进趣味性。创意无限,发挥无限!
专业摄像机几乎没有自动功能,一切都得受人为控制。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双手十个手指分别控制7、8个按钮,光圈、焦点、变焦都在左手的控制范围内,在拍摄一个5秒钟的镜头时,一个手指控制一项,十个手指有八个在动的壮观景象也很常见。而且当镜头需要运行起来的时候,不仅十个手指需要密切配合,更要气沉丹田,腰马合一,在镜头完成之前必须憋住一口气,中间呼吸换气是绝不允许的。当他们需要吧全身的每一个神经都投入工作状态的时候,日久天长,很容易练成要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真是非常的可怜。
就跟新手开车一样,最开始,你全身心都集中在起步松油换挡的阶段,当你90%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动作上的时候,超车、并线甚至拐弯这些基本动作都是那么的难以逾越,让你抬头看红绿灯和判断路标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相信半年后,当你已经开始在上下班的车流中一手扶方向盘,另一只手发短信,左眼看屏幕,右眼一边瞄着路边有没有警察、一边窥视后视镜,寻找加塞并线的机会时,你就已经成为大师了。更高的境界是,还可以提前判断前方五六辆范围内的车辆动向,选择更有可能提高车速的车道了。
摄影和开车一样的原理。当你学会动静结合的方式记录拍摄以后,就可以一边拍摄当前的镜头,一边构思下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镜头了,与此同时,还在用耳朵和眼睛的余光关注周围环境的动态,寻找下一个拍摄重点。
只记得第一次手持摄影机拍摄一个数百人的集会,心情很兴奋,很激动,拿着摄影机到处跑,哪儿热闹往哪儿照。哪儿声音大往哪里射。结果一看带子,几乎相当于什么都没拍到,眼花缭乱,头晕,心跳,恶心,甚至呕吐,被我们老板形容为“扫射”,于是,学乖了,开始意识到只有把每一个人物或景物拍全了,每一个镜头都拍清楚,后期看着才舒服,于是开始学会用固定镜头拍摄,无论什么场合,三角架子一支,调好水平,开机。然后,关机,再挪动机器去拍摄下一个景物——这说明是在进步。然而几次以后,发现固定机位拍摄会错过好多必须拍摄的内容,于是,忍不住开始动⋯⋯⋯⋯后期再看,动的地方还是晕,于是再次学会了静⋯如此动静结合,周而复始。日久天长,终于揣摩出了该怎么动,什么时候动,如何动⋯⋯,由此学会了分镜头、蒙太奇、安排故事情节当当导演。
很多人用相机拍摄使用很近的焦距(甚至广角)去得到一个很大的景深画面。但是大的景深画面事你的图像看起来很平,大镜别的画面也会使你的画面拍摄对象看起来很生硬。尽量得使用长焦拍摄和相对低的景深,这样将使你的拍摄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看起来更就像电影了。
使用长焦(摄影机离拍摄对象越远越好,把镜头推上去),以减少景深
灯光 Lighting
要使你的视频作品具有电影效果灯光是最重要的一环,很多作者不重视灯光就以现场的光效为主或是完全应用现场场景光效。这样做虽然省事但不会得到好的效果。拍摄前,应该有足够的灯光设计,在现场需要制造更分明的光效层次。
看起来更像电影的灯光效果
锐度 Sharpness
VIDEO之所以看起来更像VIDEO作品,锐度使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画面中任何物体或人物的边缘总是很明显,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因为CCD是以每行每行的像素(点)成像,而电影颗粒是感光乳剂的化学反应,就使电影看起来更柔和、更自然。
当然,太多的散射会使你的画面看起来很不自然,多些练习,你会找到最合适的效果。
快门速度 Shutter Speed
很多人把他们机器的快门速度设置在自动档,大部分时间摄像机自动调整在1/125秒上,这样拍出画面看起来很“硬”,因为每桢画面似乎都很清晰。
因为24格拍摄和快门速度的问题,电影看起来相对比较“模糊”,要仿效较片的效果就将你机器快门速度调整为1/30秒。这样也带来显而易见的缺点,你的画面运动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拖边。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效果,那么推荐你用真正的逐行扫描进行拍摄(更专业的机器具备此项功能)。
色彩平衡 Color Balance
你也可以去仿效电影的色彩效果,应用其它的颜色来调整白平衡。这些常识大家也基本都知道,用蓝色来调整白平衡画面会产生橙或红色的色调,用粉色调整,画面会产生蓝色的色调。多试,找到你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