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进入盛夏时节的山东,再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上。高考顶替事件、问题频出的合村并居,再一次刺痛了山东人的心,尤其是在外求学、拼搏想要回去的那群人。从18年初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翘首于各大媒体头版,到现如今负面影响在外充斥,而山东内部舆论依然歌舞升平,那一句给济宁抹黑、破话山东形象,简直是字字锥心。故乡,谁都想要回去,可想到这些事情,又不仅喟叹,心伤了,还要撒把盐,疼啊!
回溯过往,可能现在很少有人再提或是知道以前鲁坊流传的那句话:“中国经济,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初看山东”,这是时任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提出的。我想如果现在的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定会付之一笑,但在21世纪初几年,山东省利用广阔的耕地面积(山东751.5万公顷、江苏458万公顷、广东434万公顷)、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石油等)、巨大的人口数量(9248.18万人)、企业家的政治头脑以及邻近韩日的地理优势(承接韩日产业转移),让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至05年时,山东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第一,对此有媒体报道山东正在成为中国的鲁尔工业区,在不远的将来会赶超广东,省内也有不少的经济专家对此乐观看待。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并不是本土干部直接升迁,而是2001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的张高丽调任并在2002年转任的,且与张搭班的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是一位山东本土成长的干部,工作后一直在山东,未曾调任其他省份,对山东经济发展了若指掌、洞若观火。自张2003年开始主政后,山东高层对鲁的发展战略以大打“日韩牌”为主,着力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确,当时山东具备三大优势:青烟威三市各县区经济基础条件很好;海岸线资源比长三角、珠三角好得多;山东的人文条件好,正处人口红利期。从此来看,不可否认鲁是承接韩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单从数据来看,这一战略的确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发展,自02年GDP突破万亿后,从03年至07年便以年均14.58%的增速迅猛推进,04、05年达15.4%、15.2%,高于同期全国任何地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山东超越江苏,坐上了中国经济大省的第二把交椅。不过,虽是如此,仍存不少问题,重工业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不足,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对称,逐渐形成省强民弱的局面,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动力。山东省领导层对山东的整体发展状态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省长韩寓群曾说,山东与广东、江苏相比有不少的弱项,经济总量相差可能不大,但看人均的话可能要远远落后。这一阶段,总体来看山东发展战略方向上是对的,也推动山东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仍未能解决山东发展中固有的问题。
而到2007-2009年,中国深受美国全球性次贷危机影响,整体经济暂时进入寒冬期。山东经济同中国经济整体一样开始放缓,GDP增速逐步下降,结构开始调整,产业开始转型,进入新常态。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一个重大历史机遇,进入重生期。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工作,09年初,确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3G运用商,中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同时,太平洋的彼岸,苹果教父乔布斯先生向全世界推出iPhone 3G智能手机,开起来智能手机的新时代,也带动了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从2009年的3.77亿增长到2013年的8.20亿,再到2017年4G时代的12.3亿,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中华大地生长。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抓住了互联网这一重要机遇,促进域内经济结构的发展转型,主要标志为苏宁、腾讯、网易、阿里等企业的壮大发展,而山东却鲜有一家。2009年山东GDP被江苏超过后便被一直压制,与广东的差距逐步拉大。这一时期,山东似乎置于互联网大潮之外,互联网基因似乎真的难以在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小农经济植根的这片土地上发芽成长。而此时担任山东省委书记的便是姜异康,基层部队出身,山东招远人,2002年至2006年曾任重庆市委副书记,2008年从中央空降家乡,直任山东省委书记,与之搭班的是姜大明,山东荣成人,1998年便任山东省委常委,之后深耕山东,于2008年出任山东省长,无其他地区任职经验。在这期间,山东领导班子成功应对金融风暴,擘划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区,促成山东、重庆的合作互补协议,胶东地区(青岛、烟台)发展较快,而济南等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且似乎区域性的战略难见山东身影。从北边的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到南边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再到西边的雄安新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山东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逐渐远离于周边地区,形成洼地效应,使得山东培养的人才或外地求学的人才被周边地区吸引,难以回到家乡发展,虽然山东中东部地区仍为人口净流入,但数量呈下降趋势,西南部成为人口净流出区,甚至整体而言,山东人口虽呈增长趋势,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2016年自然增长率:山东10.84%,广东7.44%,江苏2.73%),综合来看,2017年到2019年,山东人口净流出分别为41.97万人、19.55万人、19.93万人,近三年合计净流出达到了81.45万人。如果扩展到更长的时间来看,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间,山东人口净流出已经多达105.78万人。更重要的是高端人才难以吸引,在城市人才竞争方面,济南、青岛、烟台相对乏力。这与一直以来的山东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官僚社会有关(当然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人的活力被束缚。在此期间,山东经济这头笨重的大象,在高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版图中,似乎陷入走不出的泥淖。
时间来到2018年初,国务院的一纸文件,成为山东再出发的强劲动力,恰逢其时的为山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3月6日之后的几天里,人们悄然发现,山东这一字眼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原来是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家义,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万字讲话,切中时弊的指出了山东当前发展中的问题,与粤苏浙之间的差距,自曝家丑,被媒体冠以《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的标题,引起网上热传。那刘何许人也,何以有如此魄力,其1956年生于重庆,原中国审计署审计长,财政专业出身,经济学博士,于2017年空降山东。我国已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其中浙江作为改革开放最有活力的地域之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地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政策优惠不如服务优质。南方的改革始于民间,是不断由下到上发展的,而对于目前的山东而言,政府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山东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政府重塑、内在外化。山东总给人的印象是官僚气太重,人情关系讲的太多,我们总在说山东各类企业向前意识不强,向上意识却浓,意思是不重视企业自身市场化的发展,反而总想攀关系,找门路。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曾做过一次调研,其中有个名为“什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的问题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把“搞好与政府的关系”列为首位。造成这一现象我想更重要的是政府本身出了问题,绝对不单单是企业一方的事情。政府的重塑势在必行,省、市、县(区)、镇都要进行转变,把以往对上级领导的态度转到人民群众上,政府绝不是安逸的巢穴,做好服务者的角色,从根子上转变固有思想,做到不破不立,绝不可旧瓶装新酒,最终还会变质。二,对家乡责任感的传递,对宾至如归感的营造。人才能够更快推进社会发展,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更不必说,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这是当前山东人才工作的痛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留住本土培育的人才,引进外地求学的本籍人才,如果连山东本籍人才都不愿回家乡发展,更何况外地人才呢。政府需要真心实意的关心、关注本籍人才的发展成长,建立完善的联络制度,在相同外在条件下,情感就会发挥作用。外地人才的引入决不能仅仅靠政策、钱地,也需要情感的营造,这才能让他们真正在鲁安家发展,而不是贪图一时。三,现有产业不能一刀切,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山东产业结构整体不合理,重工业过重,但绝不能丢,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大技术投入,降耗增效,让优势更优。我们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有大量的技术工人,成熟的产业体系,工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不可将高新技术简单嫁接,自我的孕育更为重要。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引进、发展新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庞大经济量的山东,转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态化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长期坚持,切勿急功近利。四,放下自以为是的骄傲,竖起知耻后勇的精神。GDP全国排名第三的地位,不仅蒙蔽了山东人、山东官员的双眼,更成为甩之不去的面具。2018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66649亿元,比之前的初步核算减少9821亿元,这近万亿的差距,算实实在在结下了山东的遮羞布。山东的问题,不应哀怨其他,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身,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旧动能转换,亦是推进新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人这一核心要素,只有从这里改变,才能寻得生机。山东不可向浙江一样,从下而上推进转变,山东需要有作为的带头人,只是省级领导的调任还远远不够,需要的是整个官僚系统的转变,尤其是县域一把手,直接跟群众、企业打交道的他们,知耻后勇,不羞愧,可气的是粉饰表里。
但是,我坚信,未来山东的发展将是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篇章之一,山东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优势,山海相间、水土相融、人多才涌,必会以新旧动能综合转换试验区为起点,深化改革,破难除旧,为中国经济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