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孔子说到:中庸之道从未离开人,如果有人为了求道而远离人群,这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称之为道的。
《诗经》说:削斧柄这样的劳作其实没有差异。拿着斧柄削斧柄,斜眼看过去,就觉到好像差异很大了。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人能改进错误实行中庸之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这样的行为,那么离中庸之道的真谛就差不远。那什么叫做忠恕呢?就是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孔子总结君子之道有四条,而我孔丘却一样也没做到:作为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臣子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也没能做到;作为弟弟应该对兄长做到的,我也没有做到;作为朋友应该做到的,我也没有做到。所以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老实呢?
这一章文字很多,孔子再次在这里透彻告知所有人,中庸之道的社会性,是对于人类社会这个层面来解析的。一旦离开人这个主体去畅谈中庸之道就毫无意义,所以人是中庸之道的主体,也是孔子把神祇崇拜拉回社会现实中,不再去向怪力乱神的先行者。这是华夏文明最接地气的良好开端。
选《诗经.伐柯》一章,透过社会实践来说明中庸之道的社会现实性,这也是孔子做学问的高明之处,也为后人做学问开启“述古而不作”的风气,告知大家道在人之初便存在,不需要自己去发明,古人早有所述,遵古训而为之,必不偏中庸之道。
忠恕为何物?从人性的本源来论及中庸之根源,也就是透过人性本真说明中庸之道。具体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孔子拿自己的日常所为做比喻来说明中庸之道的现实性。
父子、君臣、弟兄、朋友基本涵盖社会上的一些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就说明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梳理和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可孔子谦虚的说到自己一样也没做到,事实上的确也是没有做到的(本人演绎),但孔子高明之处就在于接受没做到的事实,不去纠结,接纳自己,放下负担,觉知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样千古名言。
清晰了自己的本来,于是每一步都小心谨慎,对于平常德行实践和言谈举止都不再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言谈,这样的君子之行难道还不够做到中庸之道吗?
德行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