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   语言的力量

我一参加工作,就在法院的立案庭。这个部门,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当事人来了把材料收下,立上案就行。但实际干起来,却并不简单。

首先,面对的当事人文化素质不一。有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对于诉求也说得颠三倒四。这就需要从他们的表述里,找出他的需求,并用方言土语答复,而不能用干巴巴的法条。

比如,有的当事人分不清“上诉”和“起诉”,又不带书面材料,就要先问“以前来法院处理过吗?”如果没有,就是把“起诉”当成“上诉”了。

其次,来的当事人大多心情不好,容易生气。所以在接待时,要注意语气温和,对疑问悉心解答,对于需要对方补充材料的情况,要从对方利益出发,告知不补充材料会影响他的利益,比如不能及时登记立案,被裁定驳回。

最后,法律是一门学科,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好理解。所以,作为接待当事人的第一道门槛,就要把法言法语转化为普通百姓能接受的语言。

但有时候,面对对诉求心知肚明,仍然胡搅蛮缠的人,就要用准确的法律术语答复,拒绝其不合法的要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