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热潮来袭来看,国内外对于本土诗词的热爱依旧强烈,人们骨子里对诗词热爱的温度不减。可是我想问的是,古诗词的重温真的应对现在某些场景某些场合吗?那些千古绝句,流传下来是否被人们神话了?
先说远见,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五百年后,一千年后没有谁会记得那些消失的古诗词。诗体也在逐渐消失,尽管各大网络文坛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更新出来的新诗词。可是我们这个文化断层的时代又有几人能记住?周边的朋友家人同事又有几人会真正读懂那些诗词背后的寓意?没有几人,这是悲痛的事实。
我只是简书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写手,我不敢称自己写的东西叫做诗。因为除开什么近代诗体之外,我感觉我写的不能算诗,顶多就是发人深省的文字短句罢了。自从胡适提出简体文之后,什么四书五经就被高悬于暗堂之上了。直到今天为止,简体中文已经彻底改变和摒弃了我们部分文化传承底蕴。可是为何人们都装作看不见的样子,讨论这种既定事实的事情我从不去做,但今天我还是想说。
繁体中文还是很有必要去学习的,我以为。这个可以不去谈论。但是四书五经类的古书籍,那是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晶,那是礼仪之邦的标签和旗帜,那是我们道德涵养人文属性的根基。却这么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整整半个多世纪里,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我爸是李刚”官二代的猖獗,还有各种二代的乌烟瘴气,当然也有个别励志靠自身步步走起来的成功人士。那是因为他们家庭教育背后没有丢弃我们看不上的文化底蕴,古书籍。说到这里远见的影响其实你已经可以看到了,这种文化属性似的毒害一直在继续,一直在我们周围发生着。改变不了什么的我经常被嘲笑,习惯背后的我某时某刻会想起唐寅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癫狂”。无非是被当作病人罢了。可是有病的确是这个民族。
现在来说说短见,《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人们对古时文化的认知,附带某种短暂的精神寄托。几天,十几天,还是几十天之后人们就会慢慢遗忘这种精神上的寄托,针对忙碌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肯定的。毕竟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看看周围人群,人人都在拿着手机。全世界人类都是如此,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绝对不止眼前的短见。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或者行为上的方式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呢?我不知道,这个也不归我管。我只是一个码字的写手,还是业余的。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阐述一种关于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体。
首先要简短,短到让你一眼就懂的诗体。当然初次接触你肯定不懂,那怎么办?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一定现实的阅历了。其次要警醒,警醒这个沉睡的时代,警醒沉睡时代里面的人们。
另外针对目前各种现代诗歌我想说,你把诗歌写的比歌词还要长那是诗歌吗?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一直在原地踏步,老一辈不得志的诗人很多,各种模仿各种邻仿。我们这个盗版泛滥的时代里面,诗词也走到了这一步吗?这不得不为人们所痛心!
诗词,在我看来是抒发情怀阐述某时某刻某地的集文字本身寓意和文字背后应景存在的某种文体。什么韵律什么词牌都可以暂且放下,有点舍本逐末了。唐诗宋词是被古人玩坏了的,我以为。唐诗之前的诗没有韵律就不叫诗了?我们要跳脱出对诗词固化思维的怪圈。
现而今,我们讲共鸣,这个词就挺好,共鸣我称之为诗魂,有了魂的诗本身就有了生命。什么样的诗词可以引起共鸣呢?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体会了,毕竟个人的经历不会相同。但是郁郁不得志的人群和有志无处翼展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那些阐述人之常情的诗词大多是千古绝句,那么人之常情的常情还可以写吗?答案是可以写,问题就出在这里,就那么些常情已经被人们写熟写烂了。我们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写手,这里面还有一大半是网络写手。
相同意境的文字太多太多,再加上什么盗版什么抄袭的猖獗,所以人们对于诗词的审读疲劳在加重,对诗词寓意及其背后思索方向的视而不见更是造就了这个时代的悲哀。
无论什么古诗词大会,什么成语大会无非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那份不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罢了。
我的短见就是可以联合各界诗词爱好者们开古今之先河,创造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呼声的诗词体。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当然更多的是用简短文字把我们古代文化传承的文字积累统一化,编进学科,生活,工作里去,我的这份短见你认同吗?
无论你认同与否,我都会慢慢去做,影响我身边的人们和我能去影响的人们。因为只有文化属性的统一化才能更加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劣根性,在此就不多说了。
有些杞人忧天的多想,某时的我就是如此这般奇怪。或许是我想多了,就是不知道是否有和我共鸣想法的人?看到结尾的你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