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可能觉得很奇怪:我的情绪是我自己产生的,肯定是由我自己主导的啊。
真的是这样吗?
1.游戏与女朋友
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男友喜欢打游戏,冷落了女友,女友就在网上发帖吐槽说:难道我还没有一个游戏有吸引力吗?
下面有网友回帖:傻姑娘,你只是一个人,但游戏公司可是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拿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薪水,在研究怎么吸引你的男朋友。你怎么比得过他们呢?
这是一个段子,也是一个事实。我们可以看看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上市游戏公司的营收:
仅仅2018年的第一季度,国内游戏公司就有500亿以上的营收,其中,你贡献了多少呢?这些营收有一部分会被用来研发新的、更有吸引力的游戏。例如目前的网易旗下“当红炸子鸡”之一的《楚留香》,据了解该游戏开发周期长达三年,研发资金投入也早已过亿。甚至基于《楚留香》测试期的强势表现,后续预计追加1个亿继续打磨。可想而知在巨额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下,这个游戏会有多好玩。
这里还没有包括暴雪和滚石,EA等知名的国外游戏公司。报告称仅在2015年,美国游戏产业实现235亿美元总营收,合1461.7亿人民币。在2014年,游戏开发者平均年收入是9.5万美金,是美国平均家庭收入的2倍。
这么多公司花了这么多钱绞尽脑汁地希望吸引你,希望你能沉迷进去,为他们贡献营收,你如果能不受影响,那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2.你以为的自主,其实是受到诱导的结果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电商。她告诉我,她本来是深度剁手党,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买了很多用不上的东西,父母一直说她都没用。
直到有一次公司开会,会议的议题是如何设置搜索的关键词,如何美化产品图片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购买他们的产品。她听了之后感到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购买欲望不是受自己控制的结果,而是被别人在这样的会议上想方设法地设计出来的。她就像一个木偶一样,按照设计者的想法,慢慢产生出购买的欲望,一步步迈向不理智的深渊。
那一次的会议连续开了一周,后面她看到淘宝的商品页面想的不是“好想买”,而是“这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她剁手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
我也曾经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一次能玩一天,除了吃饭上厕所之外都在打游戏,甚至玩久了,眼睛很累了,精神上也很疲倦了,结果还是停不下来,直到真的累到扛不住了才去睡觉,第二天感到非常痛苦,而不是非常愉悦。
是的,玩久了,感受到的不是愉悦,而是痛苦,尤其是身体不受自己控制,仿佛变成游戏的奴隶的痛苦。这时候,不是你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你。背后,是游戏的开发者在玩你。
我听她说了之后,也猛然惊醒,我不甘心被别人控制。后来每次遇到产生想要玩某个游戏的想法,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想法?这是我自己控制的,还是游戏设计者控制我产生的?”每当我这么想之后,玩游戏的欲望就会大幅下降。
后来我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答案:当人在尝试着调动理性来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情绪反应会被抑制。当我在思考玩游戏的冲动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我玩游戏的想法自然就消退了。
3.对方在尝试调动你的什么情绪?
这个道理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应用,就是用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调动情绪,是销售必修的能力。
有人说:知识服务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怕自己落后于别人,落后于时代的焦虑。这不一定是知识服务者的本心,但确实在事实上一定程度地导致了用户的焦虑——还有那么多东西没有学,还有那么多好东西要学。这种焦虑成了买单的推手。
此前,一篇10w+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在朋友圈流传,韩寒还发微博怼了这篇文章,成了一时的热点。这样的标题和写法,也是在利用同侪压力制造焦虑:你看你的同龄人已经这么牛了,你在干嘛? 但是,在人群中,从概率上讲,肯定有一部分极其优秀的人,有大部分平凡的人,有小部分极其落后的人,有优秀的人存在,就意味着其他人被抛弃了吗?显然不是。
但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很多人转发,他的关注量上升了,他的知名度高了。他把你的焦虑变成了自己口袋里的钞票。
销售经常会用的是调动顾客的恐惧和贪婪。如果是保险销售,他可能会强化没有买保险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制造你的恐惧。有些销售会利用顾客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多给一些赠品,让对方产生“赚到了”的感觉,最后买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阴暗,这么多人在算计你吗?我没有这么说。但现在的诱惑确实很多,稍不留神就会被别人算计。
怎么办呢?
当你产生了某个想法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跳出来,问问自己:“这个想法是我自己让自己产生的,还是对方诱导我产生的?如果是被对方诱导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多问一问,也许可以帮你摆脱别人的算计和控制,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