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职妈妈,我最害怕的是什么?
不是被社会抛弃,不是被老公嫌弃,也不是孩子不成器。我最害怕别人问我:“你不上班,也没怎么出门。一天到晚呆在家,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确让我觉得比较尴尬。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或者说家庭主妇,我心里非常敞亮我是不太合格的。既没有把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也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女学霸或者懂事娃。家里的人际关系曾一度如家里的厨房一样,不是毫无生气,便是杂乱无章。
当然,我又想多了。别人问我的并不是成果,而是我的日常。
但,真的很难回答啊。就象过着千篇一律无惊无喜的重复日子的人,最害怕别人问他“近况如何?”
说我每天怎么研究做菜怎么打扫卫生怎么教育娃娃?这个答案实在太没有新意了。虽然在妈妈群里,我们可以把一滴油一颗米一句无忌童言扩展开来聊出深度广度聊得热火朝天,但这些围绕着吃喝拉撒芝麻粒大的小事,顾虑到既难引起局外人的兴趣又不易得到共鸣,所以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不好意思对外隆重提及。
说我一天睡了多久的懒觉聊了多久天发了多久神?这会不会把我近年来已经足够懒散平庸的个人形象点缀得更加丰满具体?说我除了照顾家庭外,还要看书写字约会喝咖啡?这会不会显得太作?老公在外面负重前行,你还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岁月静好?
其实,不管是我这种业务不精的全职妈妈,还是很多能独挡一面把家庭生活铺展得有声有色有味有趣的能干型妈妈,我们的每一天都被各种大事小事填塞得满满当当,并非外人所想象的那么空洞无聊。
只是,我们所想的和所做的一切,很难写成一二三条式框式的工作报告去获得外界的肯定和嘉奖。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我以前只是呵呵之后随便三言两语蒙混过关。
之所以今天又想到专门写文聊全职妈妈的话题,是因为前几天一朋友转发给我的文章,文章的标题叫《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其实文章的主旨我基本还是赞同的:倡导女性不要做全职妈妈,应该一直留在职场实现自我价值。
但文章里提到的很多针对全职妈妈形象的定义和解释,却实在让我不敢苟同。在此我不过多摘抄,很多字句明确把全职妈妈认同于失去独立人格、失去自我价值,形象粗糙邋遢、言谈木讷无趣,“在宴会上会没有人跟你讲话,因为你没有职业,没有社会身份,只有单一世界里的单一经验”。甚至连“谈论哺育孩子”都会被视为一种“病理性存在”。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讨论:一个包容不了乞丐和流浪汉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现实情况是,比起能挣钱的乞丐,不挣钱的全职妈妈似乎更得不到大众的包容和认可。
这到底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
其实,在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仅以社会身份、地位和他(她)所能创造的直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其视角和思维真的太过单一、局限了。
且不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大踏步走你的阳关道,我也可以小碎步过我的独木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过“功能性”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要沿着“光荣正确”的道路一直走到黑。在你勇往直前目不斜视向山顶攀爬的时候,我愿意暂停下来与花草为伴,就算最终我只能止步于半山,得不到成功登顶的狂喜,但只要一路的风景能让自己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遗憾和婉惜呢?
归根结底,全职妈妈只是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而已。虽然这条路上因没有观众鼓掌而略显孤独,但只要我们饱含热情认真对待生活,以自己的节奏和风格去感知和成长,完全有开拓出另一片精彩天地的可能。
对家庭而言,一个心态平和、快乐好学、不以牺牲感来绑架自己及家人的全职妈妈,所带给孩子的正面影响(或者说榜样的力量)绝不会小于一个身在职场却并无心工作也不上进的妈妈;对社会而言,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让出被争夺得头破血流的工作岗位,转身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可能(可以跟育儿相关也可能无关),其实是一种更人性更柔韧的选择。
当然,我能明白也感谢很多人对于全职妈妈的担心,担心我们被社会和家庭所遗弃。但这种过度的担忧,会更加剧整个社会对全职妈妈消极悲观的认知。与其担心,还不如多鼓励或多倡导社会给全职妈妈提供更多提升自己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作为一名赋闲在家整整四年的资深全职妈妈,我经历过沉重的抑郁悲伤,也得到过厚实真切的成就欢喜,起伏不定之后如今终抵宁静平和。我已经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也不担心没有社会标签,我只害怕自己陷入偏见与无知,害怕自己成为一个缺乏同理心,缺乏温度和趣味的人。
希望正在纠结、苦闷着的全职妈妈们能逐渐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就算永远无法正式回归职场,我们一样可以竭尽所能把日子调理得活色生香,把内心培育得繁茂丰盛。希望我们以后能心平气和地回答那个尴尬的问题:“虽然我没有上班,但我真的很忙,忙得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