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招对我而言基本上已经结束了,还是想做些总结,毕竟校招这辈子也就一次。
先梳理一下这次秋招的大致经历:
前前后后总共网申了26家公司,都是互联网企业,目前已经收到笔试通知的有14家,网申确认没过的有3家,笔试完成后收到面试通知有4家,分别是腾讯、网易、迅雷、京东,腾讯和网易都是群面就被淘汰,迅雷群面通过,但是因为后面的面试和京东冲突,权衡之下选择了放弃;京东顺利走完了3轮面试流程,但是等待了二十多天后收到了拒信。从收到京东拒信的那天起,我将来的就业去向也就基本确定了,当然,秋招也就跟着结束了。
其实参加这一届秋招,我并没有背负太大的压力,因为之前在YY的实习可以留用。这次回学校也只是看看有没有机会进入更理想的企业,主要目标有5个,腾讯、网易、京东、百度、360,想去的程度按顺序依次降低。尽管我参加笔试的通过率并不算高,但幸运的是腾讯、网易、京东这3个主要目标的笔试过了,还外加一个迅雷,笔试算是没有太大的遗憾。然而面试坎坷多,总之最后都没有拿到offer,这里也不再赘述了。
关于这次秋招的结局,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意外,但之前也有预估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原以为机会很多的,但真到网申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几十家互联网公司做校园招聘,而真正实力强大、发展稳定的企业不超过20家;网申过后笔试算是一道坎,每个公司都有可能出一些与自己业务相关的问题,但我不可能提前熟悉所有的业务领域,笔试完成后大部分企业就已经和我挥手告别了;面试又是多道槛垒在一起,大企业通常有四轮面试,群面、初面、复面、HR面,每一轮都会淘汰若干人,而且即使顺利完成所有面试也无法保证能够收到offer,因为还有可能收到拒信。
在面试方面,群面确实是我把握性不强的地方,之前做的准备不足,过不过群面有点看运气。一对一面试应该不存在太多技巧性问题,就我面试的感觉来看,总体还是比较流畅的,面试官的提问基本上都可以用比较恰当的方式答上来,虽然并不确切知道面试官对我的回答满不满意,但至少不曾出现语言阻断的情况。而我也相信,秋招失败最核心的原因不在于面试技巧,而是自身实力尚有欠缺。
今天在一个求职类公众号看到一条讲座预告,主讲人是一位拿到秋招京东offer的同学,巧的是她应聘的岗位和我一样,都是“软件产品经理”。我看了看她的履历,也就大体知道为什么她最后能收到offer,而我收到的是拒信了。那位同学是北京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历、专业都比我有优势,当然这并非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她之前有过3段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实习,分别是乐视网、58同城和美团网,这些丰富且相关性很强的经历写在简历,就已经可以把我碾压了。
我是非技术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且只有一段产品实习经历,和一个算不上成功的项目经历,再加上一些相关性不高的实习和比赛经历,基本上就构成了我简历的主要内容。尽管整张简历被有意识地写得很饱满,但我心里知道正是由于相关经历单薄才出此下策,以免让面试官产生总体经历不多、相关经历更少的感觉。
当然,即使有一份漂亮的简历也不能保证可以换来一个满意的offer,如果那些经历仅仅只是若干描述生动的文字,这样的人不足以取信面试官。经历给人最重要的东西是实力,首先这些经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当我们将来从事类似的工作时,这些经验能够发挥宝贵的启示性作用;再者,在拥有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让事物不再局限于事物本身,而是可以升华为自己的领悟和洞见,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于是由具体经历升级为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回归具体问题解决,能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表明自己过去所积累的经历真正意义上地发挥了价值。
显然,我目前依旧欠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样一个“积累-升华-产出”的过程,早期积累的不充分导致中期升华不够深刻,后期产出更是成果了了,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结果,实属自身原因。
但是依旧有必要继续向下深究自己实力不足的根源。
根据先前的分析,实力不济的内在原因是自己相关经历的匮乏;而之所以没有积累更多的经历,则是因为自己树立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晚,以至于明确了方向后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相关经历;至于为什么没能尽早确立发展目标,根本原因也许就是我大学生涯的早些时候,接触的人不多,了解的信息不够,另外对社会、行业以及自己的将来思考得也少。于是,终于算是找到的问题的症结,只是它很早就发生了,然而现在才深刻地知晓其影响的严重与深远。
主要矛盾得以明确后,便也就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接触更多同道人,多与他们交流想法与经验;训练对信息的敏锐嗅觉和洞察力,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部分;认真做事的同时更要认真思考,为执行任务的过程增添思维的附加价值。
也就简要地说了一下努力方向,毕竟对于解决方案这类的东西,长篇大论的探讨总是远不及言简意赅的行动。还是好好收拾心情跟行囊,将来在YY的工作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需要尽力使之充满无尽的可能。